11月11日至13日,被誉为电池“达沃斯”的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ABEC)在苏州相城召开,聚焦产业技术革新与生态重构。作为全球电池新能源领域公认的技术前沿风向标,本次论坛上,半固态电池、钠电池示范应用持续推进,全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节点临近。面对下一代技术升级挑战,产业链企业高管与专家围绕“如何抢占制高点”展开热议。
技术创新成穿越周期关键。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指出,钠电、固态电、燃料电池等下一代技术突破加速,钠电已批量应用,半固态电池逐步量产装车,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入关键阶段,技术梯队清晰。尽管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价格战阵痛、国际贸易壁垒、原材料波动及钠电规模化、固态电池技术瓶颈等挑战仍存。于清教呼吁,面对国内需求趋缓与海外环境不确定性,需坚持“技术为本、市场为纲、供应链为基、生态为魂”,以穿越行业周期迷雾。
深圳雄韬股份副总裁兼CTO陈宏认为,行业“大洗牌”是成熟必经阶段,过去的资本涌入、产能扩张后,产业正进入沉淀分化期。他强调,竞争力不在低价厮杀,而在技术突破、战略布局与价值创造,企业需从追求产能规模转向质量、品牌、供应链安全及全生命周期碳管理,未来价值锚点应体现在全生命周期成本、安全信任、绿色可持续价值上。
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受多领域需求驱动。当前全固态电池有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四大技术路线,均面临量产化难题,企业正探索质量、成本、交付的解决路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涛研究员指出,固态电池在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渗透率将加快,因其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提升。宁波容百新能源李琮熙表示,硫化物路线产业化前景突出,但界面、成本、制造工艺是核心瓶颈,预计2035年制造成本可降至0.4元/Wh以下;武汉理工大学徐林教授看好聚合物路线,其柔韧性、低成本优势显著,但室温电导率低、界面稳定性不足仍是挑战。
钠电池同样受关注。无锡盘古新能源胡明祥介绍,钠电池资源丰富(地壳丰度2.75%)、成本低(铁锰镍基正极成本较三元锂降一半,铝箔集流体再降8%)、安全性高(热失控起始温度超200℃,容量受温度影响小),过去两年已形成产能,今年将重点提升产能与产品一致性。
业内专家提示,固态电池技术突破正重塑行业格局,其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及成本优化优势或打破传统电池周期性波动,新兴场景将打开增长空间。但需注意,固态电池研发是材料、电化学、界面工程等多领域系统创新,企业布局时需警惕“有技术无资金”风险,避免发展困境。
来源:王丽颖
#工信部: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两部门:2035年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成##“马”字辈再度活跃!如何看待“炒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