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这台学习机,不就是为了以后给孩子推销课程吗?”张女士的感慨,道出了不少家长在购买智能教育硬件时的共同困扰:一款定价数千元、本应承载AI教育与名师资源期待的学习机,实际使用中最深刻的记忆,却成了背后的营销套路。本应专注学习的智能教育硬件,俨然成了“推销员”。
几个月前,为帮“小升初”的孩子衔接初中课程,张女士花4000余元购入一台学习机。“孩子初中课程难,我们工作忙,本想让它分担辅导压力、提供个性化方案。”然而期待很快落空:内置基础功能体验平平,做题批改与普通教辅差异不大,甚至免费AI应用“豆包”也能实现;自带录播资源千篇一律,难称个性化学习方案。
学习上收效甚微,营销却接踵而至。作为核心卖点的“名师资源”背后,通往“直播课”的路径指向固定流程:要求安装微信、添加“辅导老师”,随即陷入营销轰炸。在学习机引导下,她很快添加了至少六个不同名称的企业微信,背后公司涵盖“好课在线”“小船出海”“一课直播课”等,头像多为“初中教务”“XX老师”的蓝绿色调。这些账号或批量发送广告,或打“苦情牌”,倾诉“当年求学不易”,“真心建议”购课。
骚扰不止于微信。机器人与真人电话密集拨打,尤其在周四至周六孩子休息时段,甚至深夜11、12点也有语音推销,内容多为催促上课,即便未报名课程。在一通推销电话指导下,张女士下载“一课”平台,发现“初一状元领跑班”240课时四科套餐标价5070元,超过购机价格。向“官方客服”询问销售人员身份,对方称其属“其他团队”,建议“不想理会可不理会”,屏蔽电话的方案也繁琐。
张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黑猫投诉平台上,“过度推销”成学习机投诉高频词:用户普遍反映“收机后电话课程推销不断”“注册账号即遭短信电话轰炸”。付费课程内容与退费机制也引争议:有消费者称70分钟课“正常内容不足40分钟”,“最后一节可退”的承诺变成“按节收费按节退课”的繁琐流程。
资深用户分享分辨技巧:官方“金牌辅导老师”多为金黄头像,仅发带学通知;频繁推销的蓝色、绿色头像,可能是冒牌卖课团队。门店店员也曾透露“可帮忙屏蔽推销电话”,而陕西用户提供的“官方声明”称“终身免费更新,无二次收费”,与用户被高价课程反复推销的现实形成反差。
用户的困扰与“双减”后教育硬件赛道演变密切相关。2021年“双减”政策后,教培企业转型教育硬件,学习机成为“内容+服务”新容器。IDC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中国学习平板市场出货量154万台,作业帮、学而思等“教培系”占据前三,作业帮以28.5%市占率领先。尽管AI技术推动“AI双师”等新形态,但用户体验与业内认知存在落差:网易有道高管吴迎晖指出,教育智能硬件需理解情感与认知,而非仅解题;超前教育、推销隐含的“课外培训”合规隐患仍待厘清。
日前,10家企业联合签署《智能体赋能学生全面成长公约》,要求防范功利化倾向,杜绝传播错误价值观,避免加重学业负担。
#大消费板块逆市拉升!行情能否持续?##Figure 03人形机器人发布 量产在即##存储芯片掀涨价潮!行业或迎超级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