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新政落地,2035年1.81万亿市场开启“国产替代”新周期
一、政策“组合拳”落地:从“研发到出海”全链条赋能
11月24日,北京、上海两地同步出台医疗器械产业支持政策,剑指“高端创新器械国产化”与“全球化出海”,板块估值修复逻辑骤然强化。
北京15条“硬核措施”:从临床研发、注册上市到集群发展全覆盖,明确“支持创新器械优先纳入医保”“对首台套设备给予50%购置补贴”,并计划打造“中关村医疗器械创新园”,目标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上海6条“提速新规”:直击注册周期长痛点——第二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平均周期从12个月压缩至6个月,创新产品“1个月内配备使用”,并推动“新优药械”医保支付范围扩大。某上海器械企业负责人透露:“我们的AI影像设备注册时间从18个月缩短至8个月,产品上市即进三甲医院。”
政策效果立竿见影:当天医疗器械板块指数收涨2.8%,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龙头股获主力资金净流入超5亿元,板块估值(PE-TTM)从28倍回升至32倍,但仍低于近5年平均35倍水平。
二、行业黄金期:老龄化+技术创新催生1.81万亿市场
“十五五”规划明确“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叠加人口老龄化加速(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1%),医疗器械行业正从“国产替代”迈向“全球输出”。
市场规模爆发:沙利文数据显示,2020-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7298亿增至9417亿(复合增速6.6%),预计2035年达1.81万亿(较2024年翻倍)。其中,高端影像设备(如联影医疗MRI)、微创介入器械(如惠泰医疗心脏支架)增速超15%,成为核心增长极。
创新与出海双轮驱动:中信建投指出,板块长期机会来自“创新+出海+并购”,如迈瑞医疗海外营收占比已达45%(2024年),监护仪、超声设备打入欧美高端市场;联影医疗CT设备在欧洲装机量年增30%,打破GPS(GE、飞利浦、西门子)垄断。
三、低PE+高回撤:23只“深坑股”藏反弹密码
政策利好下,板块内“低估值+高弹性”标的浮出水面。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截至11月24日:
低PE梯队:45只医疗器械股PE-TTM低于40倍,13股不足20倍,包括九安医疗(PE 12倍)、康德莱(PE 15倍)、英科医疗(PE 18倍)等,估值处于近3年低位。
高回撤标的:23股较年内高点回撤超20%,5股回撤逾30%,其中爱博医疗回撤43.77%(前三季度净利润下滑8.64%),但公司透露“龙晶PR人工晶状体2026年将稳步上量,新一代角膜塑形镜计划同年上市”,业绩拐点临近。
机构共识:低PE股多为细分领域龙头(如维力医疗的麻醉导管市占率国内第一),短期回撤主因市场情绪扰动,长期受益于“创新器械医保准入+国产替代”,反弹空间可期。
四、投资建议:抓住“创新+出海+低估值”三主线
创新器械龙头:迈瑞医疗(监护仪全球第三)、联影医疗(CT设备国产替代先锋),受益政策对“首台套”的支持;
出海高增长标的:惠泰医疗(心脏介入器械海外营收增50%)、新产业(化学发光试剂出口占比30%);
低PE高弹性股:九安医疗(家用医疗设备龙头,PE 12倍)、爱博医疗(回撤43%但新品将上市),适合左侧布局。
结语
北京上海新政如同“催化剂”,叠加老龄化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医疗器械板块正从“估值洼地”向“成长高地”切换。23只低PE股的“深坑”,或是未来3年“戴维斯双击”的起点——当政策红利转化为订单,当国产替代加速落地,这场“健康产业革命”的财富密码,正藏在那些被低估的“硬科技”里。
#医药迎来“黄金坑”?##创新药三连涨!医药商业狂飙##药品“反内卷”?医保局优化集采规则#$广发医疗保健股票A(OTCFUND|004851)$$招商国证生物医药指数(LOF)A(OTCFUND|16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