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开赛,12国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其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凭借生动互动成为全场焦点。
观察近期发展轨迹,人形机器人正以惊人速度迭代升级。如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身着大花棉袄,在蛇年春晚上与真人共跳秧歌、转手绢,引发观众热评;近期更频繁亮相赛场,已能完成传球、运球等基础动作,甚至挑战障碍穿越、智能搜救等复杂场景。
随着竞技场景不断拓展,人形机器人产业热度持续攀升:其参赛是技术炫技还是实战实力?如何实现复杂动作?能否从赛场走向规模化量产?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采访了行业专家。
**钢铁"球员"的赛场较量**
400余平方米的赛场上,红蓝两队各5台机器人严阵以待。一声哨响,蓝队机器人率先触球,迈着小碎步带球前行,红队3台机器人立即加速围堵。突然,双方发生碰撞,蓝队机器人不慎倒地,顺势将红队同伴一并带倒,引发现场笑声。
"机器人通过视觉传感器模拟人类感知,精准定位足球、队友及对手位置,接收裁判开球、暂停等指令后,经底层运动控制算法处理,驱动关节电机完成行走、奔跑、踢球等动作。"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国际理事会国际事务主任周兆达解释。此外,机器人还能通过无线通信实时交互信息,协同完成传球配合、战术执行等团队任务。但受技术限制,比赛仅保留出界判定等基础规则,暂不适用手球、越位等人类规则,以保障赛事流畅性。
**竞技背后的技术攻坚**
看似简单的比赛,实则暗藏技术挑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参赛队员刘俊涛指出,视觉感知易受环境干扰,赛场灯光明暗、颜色差异可能导致定位偏差;快速跑动时,球的信息易抖动、失真,影响算法精度。为此,科研团队持续优化实时控制算法与强化学习模型:通过强化学习突破端到端环境识别难点,解决了大力射门技术;研发运动控制算法实现摔倒后自主起身。
"比赛制胜关键在于运动学优化,提升足球定位与响应速度。"泰国参赛工程师分享经验,哈尔滨工程大学队员郑显达亦表示,泰国队在机器人带球、传球流畅度上表现突出,"这启发我们探索攻防阵型的技术升级"。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国际理事会主席周长久强调,青岛邀请赛旨在搭建国际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创新。
**从赛场到市场的跨越**
高水平赛事为科研提供"实战场景",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业者指出,休闲娱乐、康养护理、工业作业等"场景落地",是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的核心前提,能否找到适配场景将决定企业发展差距。
业内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正成为AI领域颠覆性新赛道,但目前仍处"展品阶段",研发与生产成本高,数据累积、运动控制等技术瓶颈待突破。不过,这一产业已迎来爆发临界点,率先布局者将抢占先机。
作为北方机器人产业重镇,青岛于《青岛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中明确,以整机及核心部件研发为主线,通过百亿产业基金整合技术、人才等资源。青岛市工信局副局长谢龙目介绍,青岛在家电、海洋工程、康复医疗等领域具备优势:拥有全国30%涉海院士、50%涉海领跑技术,水下机器人需求旺盛;海尔、海信等龙头企业推动家庭服务机器人产业化。今年5月,青岛发布8大超级场景、60余个细分场景,加速技术迭代与市场化落地。"我们将通过场景开放与数据供给,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繁荣奠定基础。"谢龙目说。
#长假来临 持基过节还是持币过节?##林园:A股仍处牛市前夜##特朗普挥关税大棒:药品或遭高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