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打开账户,总有点心惊肉跳的感觉。
“十一”长假回来之后,全球资产跟坐过山车似的,股票、黄金轮番“大乱斗”,手里的持仓一会儿涨一会跌的,真是太考验心态了!
01 全球资产进入“巨震”时段
三季度明明涨得好好的,到了四季度,全球资产大变脸,波动加剧,太不让人省心了。
最明显的就是黄金。
前几天金价刚上演了一波“高台跳水”,单日暴跌6%,一夜之间,“避险资产”成了“惊险资产”,很多追高买金豆的朋友都看懵了。
美股的“震感”也不小。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1027
纳斯达克指数近一年波动率达到24%。也就是说,过去一年买入纳斯达克指数,涨跌幅度可能超过20%,相当于坐上了一辆刺激的“过山车”。
至于A股,波动更是日常。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1027
沪深300近一年的波动率是16%,创业板指数更夸张,近一年的波动率冲到了31%。
尤其是10月份以来,沪指在冲击4000点的同时,市场“震感”也在加剧。
其实,这波全球资产“巨震”,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涨多了!
黄金、美股都在历史高位,A股的估值也回到了合理水平,不少品种短期涨幅过大,获利盘丰厚。
这样一来,一旦宏观面、基本面出现风吹草动,比如特朗普态度反复,风险偏好就会出现退坡,很容易引发高位震荡,导致市场波动明显加大。
02 科技主线仍然值得
这种时刻,投资应该怎么做?
我觉得就一个字:稳。
第一个,“稳”住心态。
摩根大通曾经做过一个研究,
从2002年到2022年20年的时间里,如果坚持投资标普500指数,年化收益大约是9.5%。但如果错过了其中10个最好的日子,回报就会减少到5.2%,几乎只剩下一半。
他们还得到一个更有趣的数据:
股市里面表现最好的10天,有7天发生在最差的15天里面。
换句话说,低买高卖的想法当然很酷,但是,在你躲过“波动”的时候,很可能也会错过了上涨。
基金投资也是如此。80%的收益可能都来自20%的时间,我们无法预测什么时候20%的暴涨时刻什么到来,因此在更多的时间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好资产,然后稳住心态,耐心等待。
巴菲特就曾经说过,
“股市是把钱从没耐心的人手中转移到有耐心的人手中的工具。”
第二个,“稳”住方向。
这波行情中,中国资产全面重估、“科技打头阵”,这个大方向始终还在。
高盛10月22日就发布了一篇研报,坚定看好中国股市,并指出《中国股市“慢慢牛”正在形成》(A Slow(er) China Bull Market)。
核心观点很明确:
中国股市的投资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市场将进入一个更为持久的“慢牛”阶段。在盈利增长和估值修复的双重驱动下,到2027年底,包括A股和H股在内的中国关键股指有约30%的上涨潜力。
“慢慢牛”的背后,高盛提出了四大支撑因素:
1⃣ 政策环境对股市友好。政策层面上的需求端刺激与新的五年规划相结合,有助于增长再平衡和缓解内部风险。
2⃣ 新的增长引擎出现。人工智能正重塑盈利格局;反内卷带动产业实现利润正常化;企业“出海”模式超越“中国制造”,形成新的全球竞争力。
3⃣ 估值具备吸引力。中国股票相对全球股市仍存在深度折价,MSCI中国指数的市盈率较发达市场(DM)折价35%,同时,A股的股权风险溢价(ERP)相对于仅为1.8%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显示出较高的吸引力。
4⃣ 新一轮的资本大迁徙。高盛认为,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中,股票仅占11%,远未达到最优配置。未来几年,可能有超过6万亿人民币的资金从楼市、固收产品和存款中重新配置到股市。同时,随着美联储政策转向宽松,长期低配中国市场的全球基金也有动力修复配置。高盛预计,潜在的中国资产再配置资金规模可达数万亿美元。
高盛认为,随着中国牛市的展开,宏观风险仍可能引发阶段性回调,但主导心态应从“逢高减仓”转向“逢低买入”。
第三个,“稳”健配置。
在这轮行情中,科技一直都是强主线。
最近的“十五五”公报中,“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被写入发展目标,“科技”作为高频词,总共出现了10次!
硬科技、强产业的大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从投资的角度上,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时代大趋势。
但是All in科技?波动太大。
所以,我的思路是,从策略上想想办法,比如杠铃策略、股债搭配等,既不错失趋势,又尽量做到稳健配置,给仓位减少一些“震感”。
03 如何“稳”守科技主线?
最近研究了不少混债基金,这类基金通过股债搭配,比纯权益基金多了一层安全垫,持有体验完全不一样。特别在这种市场“巨震”的时刻,股债搭配真的更能扛。
比如这只,$易方达增强回报债券B(OTCFUND|110018)$,这波下跌几乎没什么回撤,近1年回报达到5.28%,关键是,最大回撤才-1.11%,持有体验很好。
还有一只准备入手的,$易方达裕鑫债券C(OTCFUND|003134)$,比易方达增强回报更进取一些,近1年回报达到20.65%,最大回撤才-6.47%。在最近一年的行情里,这样的“风险收益比”真的是非常能打。
易方达裕鑫我关注了一段时间,它很特别的一点就在于,这是一只“固收+科技”的混基,风格偏积极,同时波动可控,相当于在稳健的基础上,追求多一点弹性,不错过科技主线行情。
看下它的配置结构。
数据来源:2025年基金三季报
截至三季度末,股票占比达到18.22%,科技股就占了持仓一半以上,更有机会把握到科技主线行情。
基金三季报中,基金经理胡文伯提到,
“权益层面,仍然集中在消费和科技两个板块,消费注重对质量因子和均值回复的考量,同时将对内需期权这个要素的投资分散到其他行业,对科技热点板块的持仓有所下降,但整体科技的持仓比重仍然维持,用卫星仓位做股票的凸性博弈。”
相当于在权益层面上做了一个新消费+科技的组合,成长特征比较突出。
同时,胡文伯也很擅长把握转债市场的机会。
数据来源:Choice,基金定期报告
从券种的配置上可以看到,2024年三季度,基金经理就开始增加可转债的持仓,精准把握住了这波转债的反弹机遇。
在基金2025年三季报中,胡文伯指出,
三季度转债仓位“先降后升”,“主要考虑到供需在溢价率估值中的反应整体仍不夸张,而债底抬升的确定性很高,转债拥有对波动的反脆弱性,凸性区间标的的容量在八月末九月初大幅增加,通过转债来做反内卷和科技成长类的凸性博弈”。
这种“稳”守科技主线的操作思路还是挺适合当下的市场行情,基金近1年的表现也挺符合我的预期。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END
黄衫女侠|文
财商侠客行|出品
#创作扶持计划# #A股低开高走!国际资本看好中国资产# #“马”字辈股大涨!“玄学炒股”又来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