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或迎利好#@工银瑞信基金

不敢相信! 就在最近几个月,创新药板块悄悄诞生了37只涨幅超过100%的牛股,其中涨幅最高的甚至达到了1400%。 而这一切,可能仅仅是个开始。
2025年以来,港股创新药指数涨幅超过60%,A股创新药指数也上涨了27%。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场行情并非短期炒作,而是由政策、资本、产业三重共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医药板块的牛市刚刚启动,目前仍处于第一阶段。 他比喻道:“医药指数现在的位置,相当于2014年的茅台,刚刚从底部抬升。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 国家医保局推出丙类药品目录,为商业保险覆盖创新药开辟通道,患者自付比例降至30%以下。
北京和上海等地相继成立百亿级产业基金,支持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 深圳市对完成临床试验并上市的1类创新药给予最高3000万元奖励。 这种“审批提速+支付创新”的全链条政策,使创新药研发回报周期从10年缩短至5-7年。
政策利好效应立竿见影。 截至2025年5月底,共有53款新药在我国获批上市,其中国产新药30款,比例超过一半。 5月29日,国家药监局一次性批准11款创新药上市,其中9款为国内自主研发。
中国医药行业正在经历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深刻转型。 以恒瑞医药为例,几年前其80%-90%的收入还依赖仿制药,如今创新药占比已超过50%。 2024年恒瑞医药业绩基本恢复到2020年水平,2025年更取得22%的利润增长。
龙头企业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业绩一路创出新高,2025年取得了30%以上净利润的同比增长。 更令人振奋的是,12家百亿市值以上规模的港股创新药企中,10家营收增速为正,其中8家实现营收利润同为正增长。
创新药企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色,在国际舞台上也频频斩获佳绩。 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共有73项中国研究以口头报告形式亮相,创下历史新高。 Late-Breaking Abstract中有11项中国研究入选,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研发水平晋级全球第一梯队。
中国创新药企除了新药上市这条路外,还找到了海外授权这一快速变现的新路径。 2025年至今,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首付款已达到22亿美元。 截至2025年8月,中国License-out出海交易数量达93笔,占全球交易数量32%。
重磅交易接连不断。 5月20日,三生制药与辉瑞就PD-1/VEGF双抗达成授权协议,辉瑞将支付12.5亿美元首付款及最高48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并收取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 此次交易首付款刷新国产创新药出海纪录。
10月22日,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签署一项总交易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的BD协议。 根据协议,武田制药向信达生物支付12亿美元首付款,其中包括1亿美元的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格较信达生物过去30个交易日加权平均股价溢价20%。
国际资本正通过签署BD协议、参与基石投资、二级市场增持等多种方式持续加码中国创新药资产。 以9月上市的劲方医药-B为例,其基石投资者包括瑞银环球资产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RTW Master Fund等知名国际资本。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连续增持和铂医药-B和基石药业-B。 国际资本的活跃参与,反映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产业的认可。
License-out、新公司等退出路径相对清晰,政策制定也不断透露出积极信号。 2025年以来的市场表现印证了这一点,港股创新药板块涨幅显著。
从临床开发角度看,受益于过去20年创新技术积累,未来三年中国创新药品种在美申报数目或将持续增加。 截至2024年底,中国企业研发的活跃状态创新药数量累计已达3575个,位居全球首位。
当前中国创新药研发管线中,细胞疗法与小分子类创新药最多,分别占比28%和19%。 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基因疗法等新技术产品也逐渐增多。 在2025年ASCO年会上,ADC、双抗、多抗等前沿创新赛道成为重头戏。
在创新药板块的整体上涨中,中小盘医药股因灵活的资金流动性和较小的市值,表现尤为突出。 以常山药业为例,自2025年4月以来,该公司股价实现近300%的上涨。 若从2023年8月的低点算起,其股价已上涨超过13倍。
除常山药业外,一品红、益方生物和舒泰神在2025年以来最大涨幅分别为285%、181%和482%。 这些公司与创新药领域的积极布局息息相关。
机构资金也在积极买进创新药公司。 据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24家创新药公司发生130笔大宗交易,其中9家公司涉及的48笔交易买入方来自机构专用席位。
尽管创新药板块表现亮眼,但行业仍面临挑战。 涌津投资指出,技术风险是首要挑战,由于只有First in Class或Best in Class的产品才能获得大部分市场,创新药行业是“胜者为王”的竞赛。
目前中国药企在创新性上仍不突出。 一家创投机构人士坦言:“现在国内还是以快速模仿居多,以成熟靶点的小幅改进为优势,真正的原创性在生物机制上创新的东西还较少。 ”
大量的BD交易也折中国创新药企在出海能力上的短板。 特别是中国企业在美国做临床的能力需要突破,目前国内企业更多是以BD形式参与全球市场,这种形式其实非常不经济。
投资者在关注创新药公司时,应重点关注产品管线和技术实力。 有稀缺性技术的公司会受到青睐。 产品管线方面,投资人会青睐产品空间大、临床进展快、临床数据优于同行,同时极为关注产品的BD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