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或迎利好#
2025 年三季度末至四季度初,A 股创新药板块呈现显著的复苏态势,彻底摆脱此前的调整格局。截至 11 月 13 日,中证创新药指数自 10 月以来累计上涨 16.2%,其中 11 月 6 日单日涨幅达 4.87%,创下近 3 个月最大单日涨幅(数据来源:Wind)。板块内个股表现分化但整体活跃,海创药业、艾力斯等企业股价实现 20% 以上的阶段性上涨,君实生物、复宏汉霖等龙头企业涨幅亦超 15%,泰格医药、药明生物等产业链公司股价连续刷新阶段高点。这一走势背后,是政策支持加码、研发管线突破、资金加速进场的多重共振。从政策端看,2025 年医保谈判于 10 月底落幕,创新药纳入比例较去年提升 3 个百分点;从行业端看,三季度国内获批 1 类新药数量同比增长 40%;从资金端看,10 月以来北向资金净买入创新药板块超 96 亿元,融资余额较 9 月末增加 156 亿元,增幅达 27.4%(数据来源:东方财富 Choice)。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如何把握板块复苏机遇、选择适配的投资工具成为核心问题。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 人民币 A(005699)作为可同时布局境内外创新药资产的产品,其投资价值需结合板块趋势与产品特性综合研判。
一、创新药板块四季度走势研判:驱动因素与风险的博弈
1.1 政策端:医保谈判与研发激励形成双重支撑
政策是创新药板块的核心影响因素,2025 年四季度的政策环境呈现 “松绑 + 激励” 的显著特征。
2025 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于 10 月 28 日结束,本次谈判共有 126 个创新药品种参与,最终 98 个品种成功纳入,纳入率达 77.8%,较 2024 年的 74.6% 进一步提升(数据来源:国家医保局官网)。从谈判结果看,有两大亮点值得关注:一是抗癌药、罕见病用药等刚需领域的创新药平均降价幅度为 18.2%,较去年的 23.5% 明显收窄,降价压力缓解显著提升企业盈利预期;二是谈判品种的 “续约规则” 优化,首次纳入品种的协议有效期从 2 年延长至 3 年,为企业提供更稳定的销售预期。以恒瑞医药为例,其核心创新药卡瑞利珠单抗新增肝癌适应症成功续约,降价幅度仅 12%,该产品 2024 年销售额达 68 亿元,稳定的医保准入预期将支撑其业绩增长。
研发端的激励政策同样持续发力。国家药监局 2025 年三季度报告显示,“突破性治疗药物” 通道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三季度通过该通道获批的新药达 16 个,较二季度增加 4 个,审批周期平均缩短至 12 个月,较常规流程缩短 50%。此外,《关于进一步完善医药创新激励机制的指导意见》于 9 月落地,明确对进入 III 期临床的创新药给予最高 500 万元的研发补贴,截至 10 月末已有 28 家企业申报并获得补贴资金(数据来源:国家药监局)。政策层面的双重支持,从 “终端准入” 和 “前端研发” 两个维度为创新药企业提供保障,构成板块四季度走势的核心支撑。
1.2 资金端:北向资金与融资资金形成共振流入
资金面的持续改善是创新药板块复苏的直接推手,2025 年四季度以来呈现 “机构与散户资金同步进场” 的特征。
北向资金作为市场重要的机构资金风向标,10 月以来对创新药板块的配置力度显著加大。东方财富 Choice 数据显示,10 月 1 日至 11 月 13 日,北向资金对创新药板块的净买入金额达 96.2 亿元,创下 2025 年单月净流入新高。从持仓标的看,呈现 “龙头重仓、细分赛道布局” 的特点:药明康德获北向资金净买入 28.7 亿元,持仓占流通股比例从 8.2% 升至 10.5%;专注于 ADC(抗体药物偶联物)赛道的映恩生物,虽尚未实现盈利,但因核心产品 DB-1303 在胃癌治疗中的临床数据优异,获北向资金净买入 6.8 亿元,持仓占比达 3.2%。
融资资金的进场节奏同样积极。截至 11 月 13 日,创新药板块融资余额达 723.4 亿元,较 9 月末的 567.2 亿元增加 156.2 亿元,增幅 27.4%。融资资金偏好兼具业绩确定性与成长弹性的标的,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微芯生物的融资净买入额分别达 12.3 亿元、8.5 亿元、6.8 亿元。微芯生物的核心产品西达本胺在乳腺癌、淋巴瘤等适应症的拓展取得突破,2025 年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 156%,业绩高增成为融资资金追捧的核心逻辑(数据来源:公司三季报)。
从资金供需结构看,四季度创新药板块的资金流入具备可持续性。一方面,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仍有提升空间,截至三季度末,主动权益基金对医药生物板块的配置比例为 12.5%,较历史均值 15.8% 低 3.3 个百分点,其中创新药子板块配置比例仅 4.2%,处于近三年低位(数据来源:天风证券基金研究报告);另一方面,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加速布局,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数据,三季度保险资金新增医药板块配置规模达 320 亿元,创新药及产业链公司占比超 60%。
1.3 基本面:研发管线突破与业绩改善形成支撑
创新药板块的基本面在 2025 年三季度出现显著改善,研发管线的密集突破与业绩的边际回暖形成共振。
研发管线方面,三季度国内创新药的临床进展与获批效率均大幅提升。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三季度国内共获批 1 类新药 24 个,同比增长 41.2%,其中肿瘤药 12 个、神经系统药物 4 个、抗感染药物 3 个。值得关注的是,ADC、双特异性抗体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突破尤为密集:科伦药业的 SKB264(靶向 TROP2 的 ADC)获批用于三阴乳腺癌治疗,成为国内首个获批该适应症的 ADC 药物;康方生物的 AK112(PD-1/VEGF 双抗)获批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临床数据显示其客观缓解率达 72%,优于同类单靶点药物。
从临床阶段管线看,III 期临床品种数量持续增加,为未来业绩增长储备动能。据医药魔方数据库统计,截至三季度末,国内处于 III 期临床的创新药品种达 386 个,较二季度增加 28 个,其中 23 个品种预计在 2025 年底前提交上市申请。这些品种中,肿瘤领域占比 58%,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占比 15%,适应症的刚需属性较强,上市后有望快速实现销售放量。
业绩层面,创新药企业的盈利状况出现边际改善。截至 11 月 13 日,已有 68 家创新药及产业链企业披露三季报,其中 42 家企业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占比 61.8%。药明康德三季度实现营收 128 亿元,同比增长 35.6%,净利润 32 亿元,同比增长 42.3%,核心驱动因素是全球客户数量突破 1.2 万家,海外收入占比达 78%(数据来源:公司三季报);泰格医药三季度净利润 18.5 亿元,同比增长 38.2%,主要得益于临床 CRO 业务的订单增长,三季度新增海外订单金额达 22 亿美元。业绩的改善验证了创新药行业的复苏趋势,为板块四季度走势提供基本面支撑。
1.4 国际联动:FDA 审批加速与海外合作回暖
创新药板块具备较强的国际联动性,2025 年四季度海外市场的积极变化为国内板块提供增量支撑。
美国 FDA 的审批节奏在三季度明显加快,为国内创新药的 “出海” 提供良好环境。FDA 官网数据显示,三季度 FDA 共批准 46 个新药,其中 12 个来自中国企业或有中国企业参与研发,创历史同期新高。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美获批用于套细胞淋巴瘤的二线治疗,成为首个在美获批的中国原研 BTK 抑制剂;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获批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海外市场销售额有望突破 10 亿美元。FDA 审批加速的背后,是中国创新药的研发质量与国际化能力的提升,据 Pharmadigger 数据库统计,2025 年中国创新药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数量达 186 项,较 2024 年增长 32%。
海外合作与授权交易(License-in/out)的回暖同样值得关注。三季度国内创新药企业的 License-out 交易金额达 85 亿美元,较二季度增长 45%,其中华东医药与 Mundipharma 达成的 PD-L1 抑制剂海外授权交易金额达 19 亿美元,创年内单笔交易新高。License-out 交易的增加,不仅为企业带来短期的现金流,更验证了国内创新药的国际认可度,提升市场对板块的估值预期。此外,海外大型药企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25 年三季度全球 TOP10 药企的研发投入平均增长 12.5%,其中对中国创新药产业链的投资占比升至 18%,药明生物、药明康德等 CXO 企业的海外订单持续增长(数据来源:彭博社)。
1.5 风险因素:临床不确定性与估值修复压力
尽管创新药板块的复苏趋势明确,但四季度仍需关注潜在风险因素。
临床研发的不确定性是创新药板块的核心风险。创新药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临床失败的风险始终存在。2025 年三季度已有 3 个处于 III 期临床的创新药因疗效不达预期而终止研发,涉及企业包括某头部药企,导致其股价单日下跌 12%。此外,部分前沿技术领域的竞争加剧,可能导致产品上市后的市场份额不及预期,以 ADC 赛道为例,目前国内处于临床阶段的 ADC 药物达 86 个,同质化竞争可能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
估值修复压力同样值得关注。截至 11 月 13 日,中证创新药指数的市盈率(TTM)为 38.2 倍,较 10 月初的 32.5 倍上涨 17.5%,虽低于历史均值 45.6 倍,但部分个股的估值已处于相对高位。以映恩生物为例,其当前市值达 280 亿元,对应 PS(市销率)达 120 倍,远超行业平均的 45 倍,若后续临床进展不及预期,可能面临估值回调压力。
此外,汇率波动对出海型创新药企业的业绩影响不容忽视。2025 年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率达 4.2%,若四季度人民币出现阶段性升值,将导致创新药企业的海外收入汇兑损失增加,影响业绩表现。据 Wind 数据统计,2024 年人民币对美元每升值 1%,国内创新药企业的平均净利润增速将下降 1.2 个百分点。
1.6 走势结论:震荡向上格局确立,关注细分赛道机会
综合上述因素,创新药板块四季度 “震荡向上” 的格局已基本确立,但板块内部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长期(6-12 个月):政策支持持续、研发管线突破、海外合作回暖三大因素共振,中证创新药指数有望突破前期高点,较当前点位上涨 20%-25%,其中 ADC、双抗、CXO 等细分赛道的龙头企业有望实现超额收益;
短期(1-3 个月):需关注 12 月披露的临床数据密集期与年报预告,若多个重磅品种的临床数据超预期,板块有望加速上涨;若出现临床失败案例,可能引发阶段性回调,但回调幅度预计有限,主要支撑位在中证创新药指数的 120 日均线(当前约 1120 点);
核心机会点:一是具备医保谈判优势的龙头企业,如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二是前沿技术领域的业绩弹性标的,如科伦药业、康方生物;三是受益于海外订单增长的 CXO 企业,如药明康德、泰格医药。
二、创新药板块布局逻辑:基于风险收益比的理性决策
2.1 布局的核心依据:政策、资金与基本面的共振验证
当前布局创新药板块的核心逻辑在于,政策、资金与基本面三大维度形成共振,板块的风险收益比处于近三年来的较优水平。
从政策端看,医保谈判降价幅度收窄与研发激励政策落地,显著改善了创新药企业的盈利预期。此前市场担忧医保谈判的 “以价换量” 会压缩企业利润,但 2025 年的谈判结果显示,刚需品种的降价幅度可控,且续约规则优化提升了销售的稳定性。以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为例,本次续约后预计年销售额将维持在 60 亿元以上,叠加新增适应症的放量,该产品有望成为百亿级大品种。研发补贴政策则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据测算,500 万元的研发补贴可覆盖一个 III 期临床品种约 15% 的研发费用,对中小创新药企业的支撑作用尤为显著。
资金端的持续流入为板块提供了流动性支撑。北向资金与融资资金的同步进场,反映了机构与散户对板块复苏的共识。从历史规律看,当北向资金单月净买入创新药板块超 50 亿元时,板块后续 3 个月的平均涨幅达 12.5%。当前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仍有提升空间,若四季度主动权益基金对创新药板块的配置比例回升至历史均值,将带来约 400 亿元的增量资金,进一步推升板块估值。
基本面的改善则验证了板块的复苏趋势。三季度获批新药数量同比增长 41.2%,III 期临床管线持续扩容,这些都为未来 2-3 年的业绩增长储备了动能。CXO 企业的订单增长与业绩高增,更是创新药行业复苏的先行指标,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企业的三季度业绩增速均超 35%,显示行业的研发投入正在回升。
2.2 布局的时机选择:短期回调与长期趋势的平衡
对于布局时机的选择,需在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之间寻找平衡。当前板块虽已出现一定涨幅,但从估值与基本面的匹配度看,仍具备布局价值。
从估值角度看,截至 11 月 13 日,中证创新药指数的市盈率(TTM)为 38.2 倍,处于 2019 年以来的 42% 分位,低于历史均值 45.6 倍,估值仍具备修复空间。细分赛道中,CXO 板块的估值优势更为明显,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的市盈率分别为 32 倍、28 倍,均低于行业平均的 35 倍,且对应 2026 年的动态市盈率仅 25 倍、22 倍,具备较强的安全边际。
从市场节奏看,四季度的两个时间窗口值得关注:一是 11 月末至 12 月初的临床数据密集披露期,若多个重磅品种的临床数据超预期,板块可能迎来新一轮上涨;二是 12 月中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若会议提及 “加大医药创新支持力度” 等表述,将进一步强化板块的政策预期。若板块在上述时间窗口前出现回调,尤其是中证创新药指数回调至 1150 点以下,将是较好的布局机会。
2.3 布局的工具选择: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适配场景
投资者可通过直接投资个股或间接投资基金两种方式布局创新药板块,需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与投研能力选择适配的工具。
直接投资个股适合具备较强投研能力的投资者,核心在于精选 “研发管线扎实、业绩确定性高” 的标的。可关注三类个股:一是龙头企业,如恒瑞医药(管线中 32 个产品处于 III 期临床)、药明康德(全球客户超 1.2 万家);二是细分赛道龙头,如科伦药业(ADC 管线布局领先)、康方生物(双抗领域龙头);三是业绩反转标的,如微芯生物(西达本胺适应症拓展带动业绩高增)。但需注意,个股投资的风险较高,单一品种的临床失败可能导致股价大幅下跌,需做好分散配置。
间接投资基金适合普通投资者,尤其是缺乏投研能力或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群体。目前市场上的创新药相关基金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被动指数基金,如华夏国证半导体芯片 ETF 联接基金,跟踪创新药指数,费率较低;二是主动管理型医药基金,如工银前沿医疗股票基金,由基金经理精选个股;三是 QDII 基金,如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可同时布局境内外创新药资产。其中,QDII 基金具备独特优势,可通过配置海外创新药龙头企业,分享全球医药创新的红利,同时分散单一市场的风险。
2.4 布局的风险防控:仓位管理与止损策略的设置
布局创新药板块需做好风险防控,核心在于合理的仓位管理与止损策略。
仓位管理方面,建议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配置仓位。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创新药板块的配置比例可提升至 15%-20%,其中龙头企业占比 50%、细分赛道弹性标的占比 30%、CXO 企业占比 20%;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中等的投资者,配置比例建议控制在 10%-15%,以龙头企业与 CXO 企业为主;对于保守型投资者,配置比例不宜超过 10%,可通过基金定投的方式降低波动风险。
止损策略方面,需设置动态的止损线。对于个股投资,建议以单只个股的 20 日均线作为止损参考,若股价跌破 20 日均线且 3 个交易日内未能收复,可考虑减持;对于基金投资,建议以基金净值的 10% 作为止损线,若净值回撤超过 10%,需重新评估板块趋势与基金运作情况,再决定是否继续持有。此外,需避免 “追涨杀跌”,若板块短期涨幅超过 20%,可适当减持部分仓位,待回调后再补仓。
三、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 人民币 A 深度解析:产品特性与适配场景
3.1 产品本质:QDII 基金的核心运作逻辑与优势
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 人民币 A(005699)成立于 2018 年 1 月,是一只可同时投资境内外市场的混合型 QDII 基金。其核心运作逻辑是,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精选 “新经济” 主题相关的优质企业,分享全球新经济产业的成长红利,其中创新药是其重点布局的赛道之一。
该基金的运作模式具备三大优势:一是投资范围广泛,可投资于境内 A 股、港股、美股等多个市场的创新药及产业链企业,通过全球化配置分散单一市场的风险;二是投资标的灵活,既可以投资于创新药研发企业,也可以投资于 CXO、医疗器械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产业链布局捕捉板块的全面机会;三是申赎便利,支持场外申赎,可通过银行、基金公司官网等多渠道购买,无需开立海外证券账户,降低了普通投资者参与海外市场的门槛。
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该基金的规模达 18.7 亿元,较二季度的 15.2 亿元增长 23%,规模的稳步增长反映了投资者对其运作能力的认可。基金的股票仓位为 85.2%,其中境内股票占比 58.3%,境外股票占比 26.9%,债券及现金占比 14.8%,仓位结构兼顾进攻性与流动性。
3.2 持仓解析:创新药相关资产的配置逻辑与占比
从 2025 年三季报的持仓数据看,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 对创新药及产业链资产的配置比例达 42.5%,是其第一大重仓赛道,持仓呈现 “境内外均衡、龙头与弹性标的兼顾” 的特征。
前十大重仓股中,创新药相关标的达 5 只,分别是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百济神州、默克(Merck)、药明生物,合计持仓占比达 28.6%。具体来看:
药明康德(持仓占比 7.2%):作为国内 CXO 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全球客户数量突破 1.2 万家,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35.6%,海外收入占比达 78%,受益于全球医药研发投入的增长,订单持续放量;
恒瑞医药(持仓占比 6.8%):国内创新药龙头,管线中 32 个产品处于 III 期临床,本次医保谈判有 5 个产品成功纳入或续约,降价幅度可控,业绩增长确定性强;
百济神州(持仓占比 5.6%):国际化布局领先的创新药企业,泽布替尼在美获批新适应症,海外销售额有望突破 10 亿美元,同时其 PD-1 抑制剂在国内的销售持续增长;
默克(持仓占比 4.5%):全球医药巨头,核心产品 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的适应症持续拓展,2025 年三季度销售额达 5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同时其在 ADC 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药明生物(持仓占比 4.5%):生物药 CDMO 领域的龙头企业,三季度新增海外订单金额达 15 亿美元,产能利用率维持在 90% 以上,受益于生物药研发的蓬勃发展。
除前十大重仓股外,该基金还配置了泰格医药、科伦药业、阿斯利康等创新药及产业链企业,持仓占比合计达 13.9%。从配置逻辑看,基金经理主要关注三个维度:一是研发管线扎实、具备重磅品种潜力的企业;二是受益于政策支持与海外订单增长的 CXO 企业;三是全球医药巨头,通过配置这些企业分享全球医药创新的红利。
3.3 业绩表现: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的双重验证
从业绩表现看,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 人民币 A 在近 1 年、近 3 年的业绩均跑赢同类基金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创新药板块复苏的背景下,其业绩弹性显著。
(1)绝对收益表现
截至 2025 年 11 月 13 日,该基金的近 1 个月净值增长率为 8.2%,近 3 个月为 16.5%,近 6 个月为 28.3%,近 1 年为 42.5%。从业绩贡献看,创新药相关资产是其核心收益来源,三季度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的股价分别上涨 28%、22%、35%,对基金净值的贡献达 8.5 个百分点,占三季度基金净值增长率的 51.2%。
(2)相对收益表现
与同类基金相比,该基金的业绩优势显著。选取市场上规模超 10 亿元的 5 只医药主题 QDII 基金进行对比,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 的近 1 年收益率为 42.5%,高于同类平均的 35.2%,排名第 2 位;近 3 年收益率为 85.6%,高于同类平均的 72.3%,排名第 1 位。
(3)风险指标表现
在收益领先的同时,该基金的风险控制能力也较为出色。近 1 年的波动率为 22.5%,低于同类平均的 25.8%;最大回撤为 18.2%,低于同类平均的 22.5%(数据来源:Wind)。风险控制能力的背后,是基金经理的全球化配置策略,通过配置境内外市场的创新药资产,降低了单一市场波动对基金净值的影响。例如,2025 年 9 月 A 股创新药板块因某临床失败案例下跌 8%,但该基金因持有默克等海外标的,净值仅下跌 4.5%,体现了全球化配置的风险分散优势。
3.4 基金经理解析:投资风格与投研能力
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是产品业绩持续的核心保障。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 当前由王君正先生管理,其具备丰富的医药行业研究与投资经验,投资风格呈现 “价值成长、全球化视野、产业链布局” 的特征。
王君正先生拥有 15 年证券从业经验,其中 8 年投资管理经验,曾担任医药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等职务,2020 年起担任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 的基金经理。其投研背景覆盖境内外医药市场,对创新药的研发逻辑、临床进展、市场空间有深入理解,尤其擅长从产业链视角挖掘投资机会。
从投资风格看,王君正先生注重 “估值与成长的匹配度”,不会盲目追逐高估值的热门标的,而是选择研发管线扎实、业绩增长确定性强、估值合理的企业。以其持仓的药明康德为例,在 2025 年二季度该股估值处于 30 倍左右时,他适度加仓,而当三季度股价上涨至 35 倍以上时,他进行了部分减持,体现了 “价值成长” 的投资逻辑。
在投研支持方面,工银瑞信基金具备较强的投研实力。该公司的医药研究团队有 8 名研究员,其中 3 名具备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覆盖境内外创新药、CXO、医疗器械等多个细分领域。团队与国内多家创新药企业、临床机构保持密切联系,能够及时获取研发进展与临床数据,为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提供支撑。此外,工银瑞信基金的全球研究网络覆盖美股、港股等市场,能够为海外标的的研究提供支持。
3.5 费率结构:与同类基金的对比分析
费率结构是影响投资者长期收益的重要因素,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 人民币 A 的费率在同类基金中处于中等水平,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该基金的费率结构包括管理费、托管费、申购费、赎回费等。具体来看:管理费为 1.50%/ 年,托管费为 0.30%/ 年,合计 1.80%/ 年;申购费率方面,100 万元以下为 1.50%,100 万 - 500 万元为 1.00%,500 万元以上为每笔 1000 元;赎回费率方面,持有期限<7 天为 1.50%,7 天 - 30 天为 0.75%,30 天 - 1 年为 0.50%,1 年 - 2 年为 0.25%,≥2 年为 0.00%。
与同类医药主题 QDII 基金相比,该基金的总费率(管理费 + 托管费)为 1.80%/ 年,略高于部分被动指数型 QDII 基金(通常为 1.20%/ 年),但低于部分主动管理型 QDII 基金(通常为 2.00%/ 年)。从长期持有成本看,若投资者持有期限超过 2 年,赎回费为 0,综合费率仅为 1.80%/ 年,与同类主动管理基金相比具备一定优势。
四、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 投资价值评估:适配性与风险防控
4.1 核心投资价值:三类投资者的适配场景
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 人民币 A 的核心投资价值在于,其通过全球化配置创新药及产业链资产,为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提供了参与全球医药创新红利的渠道,尤其适合三类投资者:
(1)希望分享全球医药创新红利的投资者
该基金可投资于美股、港股等海外市场的创新药企业,如默克、阿斯利康等全球医药巨头,这些企业在肿瘤药、罕见病用药等领域具备领先的研发实力与广阔的市场空间。2025 年三季度,全球医药巨头的平均研发投入增长 12.5%,核心产品的销售额持续增长,通过配置这些企业,投资者可分享全球医药创新的红利。此外,海外市场的创新药企业估值相对合理,截至 11 月 13 日,美股创新药板块的平均市盈率为 32 倍,低于 A 股的 38.2 倍,具备一定的估值优势。
(2)追求分散风险的投资者
创新药板块的波动性较高,单一市场的政策变化、临床失败等事件可能导致板块大幅波动。该基金通过配置境内外市场的资产,能够有效分散单一市场的风险。例如,2025 年二季度港股创新药板块因汇率波动下跌 10%,但 A 股创新药板块上涨 5%,该基金因均衡配置两地资产,净值仅下跌 2.3%。此外,基金还配置了 CXO、医疗器械等产业链企业,这些企业与创新药研发企业的相关性较低,进一步降低了基金的整体波动率。
(3)缺乏海外投资渠道的普通投资者
普通投资者参与海外市场面临开户流程复杂、语言障碍、投研能力不足等问题,而 QDII 基金为其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 无需投资者开立海外证券账户,可通过国内常见的基金销售渠道购买,且基金经理具备丰富的海外市场投研经验,能够为投资者精选标的。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该基金的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达 82%,显示其受到普通投资者的广泛认可。
4.2 与同类产品的横向对比:竞争优势分析
选取市场上规模超 10 亿元的 3 只医药主题 QDII 基金进行对比,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 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业绩优势显著
该基金的近 1 年收益率为 42.5%,高于同类基金的平均水平(38.3%),其中汇添富、易方达、南方基金的同类产品收益率分别为 38.2%、36.5%、39.8%。业绩领先的核心原因在于,其对创新药资产的配置比例较高(42.5%),且精选的标的业绩弹性较强,如药明康德、百济神州等个股的三季度涨幅均超 25%。
(2)风险控制能力较强
该基金的近 1 年波动率为 22.5%,低于同类基金的平均水平(24.3%),显示其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能够较好地控制风险。风险控制能力的优势源于其均衡的持仓结构,境内外资产、创新药与产业链资产的合理配置,降低了单一标的或市场波动对基金净值的影响。
(3)费率具备竞争力
该基金的管理费 + 托管费合计 1.80%/ 年,与易方达的同类产品持平,低于汇添富(2.00%)与南方基金(1.90%)的同类产品。从长期持有成本看,若投资者持有期限超过 2 年,该基金的综合费率优势更为明显,能够为投资者节省一定的费用成本。
4.3 风险因素:不可忽视的三类风险
投资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 人民币 A 需关注三类风险,投资者需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决策。
(1)市场风险:创新药板块波动的冲击
创新药板块具备较高的波动性,若四季度板块出现阶段性回调,基金净值可能面临回撤压力。2025 年 9 月,中证创新药指数因某头部企业的临床失败案例下跌 8%,该基金净值同步下跌 4.5%;2024 年 10 月,美股创新药板块因 FDA 审批政策收紧下跌 12%,该基金净值下跌 6.8%。此外,海外市场的波动可能加剧基金净值的波动,如美股市场的利率变动、地缘政治风险等,都可能影响海外标的的股价表现。
(2)汇率风险:海外资产的汇兑损失
作为 QDII 基金,该基金持有一定比例的海外资产(截至三季度末占比 26.9%),这些资产以美元、港币等外币计价,在兑换为人民币时面临汇率波动的风险。2025 年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 2.3%,导致该基金的汇兑损失达 0.8 亿元,占基金净值的 4.2%(数据来源:工银瑞信基金三季报)。若四季度人民币持续升值,将进一步影响基金的净值表现;反之,若人民币贬值,则可能带来汇兑收益。
(3)基金运作风险:持仓调整与流动性风险
基金经理的持仓调整决策可能影响基金业绩。若基金经理对板块趋势的判断出现偏差,或对个股的选择失误,可能导致基金业绩跑输同类产品。此外,极端市场环境下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若基金出现大额赎回,而持仓标的的流动性不足,可能导致基金净值出现异常波动。2020 年 3 月全球金融市场暴跌期间,部分 QDII 基金因赎回压力暂停申赎,虽该基金目前规模适中(18.7 亿元),但仍需关注极端情况的流动性风险。
4.4 投资策略建议:基于持有周期的适配方案
根据不同的持有周期与风险偏好,投资者可采取差异化的投资策略,以最大化收益并控制风险。
(1)长期配置者(持有 2 年以上)
产品定位:将该基金作为家庭资产配置中 “创新药板块核心配置工具”,配置比例建议为 10%-15%;
操作方式:采用 “一次性买入 + 定投补仓” 的策略,首次买入 60% 的仓位,剩余 40% 通过每月定投的方式补仓,若基金净值回调超过 10%,可追加买入 10% 的仓位;
止盈策略:设置年化收益目标 20%-25%,当基金净值达到目标收益后,赎回 50% 的仓位,剩余 50% 继续持有,分享长期成长红利。
(2)中期投资者(持有 1-2 年)
产品定位:作为 “把握创新药板块复苏趋势的工具”,配置比例建议为 8%-12%;
操作时机:关注 11 月末至 12 月初的临床数据密集期,若板块出现回调至 1150 点以下,可分批买入;
止损止盈:设置 15% 的止盈线与 8% 的止损线,达到止盈线后全部赎回,触及止损线后减持 50% 的仓位,剩余仓位观察板块趋势。
(3)短期交易者(持有 6 个月以内)
产品定位:作为 “短期博弈创新药板块行情的工具”,配置比例建议不超过 5%;
操作策略:重点关注北向资金与融资资金的流入节奏,若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创新药板块超 10 亿元,可少量买入;若融资余额连续 3 日下降,可减持仓位;
风险控制:持有期限不超过 6 个月,避免长期持有面临的汇率波动与板块回调风险,且需密切关注临床数据与政策动态,及时调整仓位。
五、结论:创新药板块具备布局价值,工银新经济 QDII 适配性突出
5.1 创新药板块:四季度震荡向上,布局窗口显现
2025 年四季度创新药板块的震荡向上格局已基本确立,政策、资金与基本面的共振为板块提供了核心支撑。医保谈判降价幅度收窄与研发激励政策落地,改善了企业的盈利预期;北向资金与融资资金的同步流入,提供了流动性支撑;研发管线突破与业绩改善,验证了行业的复苏趋势。尽管板块仍面临临床不确定性与估值修复压力,但风险收益比处于近三年来的较优水平,四季度的回调仍是布局良机。
从投资机会看,三类标的值得关注:一是具备医保谈判优势的龙头企业,如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二是前沿技术领域的业绩弹性标的,如科伦药业、康方生物;三是受益于海外订单增长的 CXO 企业,如药明康德、泰格医药。
5.2 工银新经济 QDII:全球化配置的优质工具
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 人民币 A 作为可同时布局境内外创新药资产的产品,具备显著的投资价值。其核心优势在于:一是持仓均衡,创新药及产业链资产占比达 42.5%,境内外资产合理配置,兼顾收益与风险;二是业绩领先,近 1 年收益率达 42.5%,跑赢同类基金平均水平,且风险控制能力较强;三是基金经理投研能力突出,具备丰富的境内外医药市场投资经验,能够精选优质标的。
与同类产品相比,该基金在业绩、风险控制与费率方面均具备竞争力,尤其适合希望分享全球医药创新红利、追求分散风险的普通投资者。从适配性看,长期配置者可将其作为核心配置工具,中期投资者可把握板块复苏趋势,短期交易者可博弈阶段性行情。
5.3 风险提示与投资建议
投资需警惕三大风险:一是创新药企业的临床研发失败风险,可能导致相关标的股价大幅下跌,进而影响基金净值;二是汇率波动风险,海外资产的汇兑损失可能侵蚀基金收益;三是极端市场下的流动性风险,大额赎回可能导致基金净值异常波动。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投资建议:
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可配置 10%-15% 的仓位,采用 “一次性买入 + 定投补仓” 的策略,长期持有分享板块成长红利;
风险承受能力中等的投资者:可配置 8%-12% 的仓位,在板块回调至 1150 点以下时分批买入,设置 15% 的止盈线与 8% 的止损线;
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可配置 5% 以下的仓位,通过每月定投的方式参与,持有期限不低于 1 年,避免短期波动影响决策。
总体而言,在创新药板块复苏的背景下,工银新经济混合 (QDII) 人民币 A 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低成本、高便利的参与渠道,其全球化配置的优势能够有效分散风险,具备较高的配置价值,值得纳入投资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