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或迎利好#在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投资理财成了我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我始终在寻找既能实现资产增值,又与时代发展同频的投资机遇。
最近,创新药板块频频出现在我的视野中。特别是2025年国家医保谈判引入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的创新机制,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
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习惯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复杂的投资逻辑。创新药的投资价值,就像我们给孩子报兴趣班——短期看是投入,长期看是培养核心竞争力。
首先,政策层面释放的积极信号不容忽视。医保谈判机制的创新,相当于给创新药企业开辟了"第二战场"。基本医保保基本,商保目录保创新,这种"双轨并行"的模式,既保障了老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又为创新药提供了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这让我想起给孩子选学校时的考量:公立学校保障基础教育,特色课程则需额外投入。创新药企业现在有了更明确的市场预期,这有利于其持续投入研发。
其次,从产业逻辑看,创新药板块正在经历"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近期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上的亮眼表现,说明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能力已经达到国际水准。这就像我们职场人的成长轨迹: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最终在重要场合展示实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产创新药的临床数据不仅符合预期,甚至略有超出,这种超预期的表现往往是股价上涨的重要催化剂。
再者,研发端的景气度回升值得关注。CXO企业和科研上游公司的三季报数据,就像"卖铲子的人"先于"淘金者"赚钱,反映出整个创新药产业链的活力正在恢复。这种上下游联动的景气周期,往往预示着行业将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关于四季度行情,我认为可能会出现温和上涨的走势。一方面,海外不利因素的缓解为板块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创新药企业的BD(业务发展)进展持续超预期,这些积极因素需要时间被市场充分消化。就像煮一锅好汤,火候到了自然香气四溢。
在众多投资创新药的基金中,我关注到$工银新经济混合(QDII)人民币A(OTCFUND|005699)$作为一只QDII基金,它为我这样的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布局全球优质创新药企业的便捷渠道。
首先说说基金经理赵蓓女士。她的医药背景让我这个外行感到安心。就像看病要找专科医生一样,投资专业领域也需要专业背景的基金经理。赵蓓女士在医药行业超过十年的投研经验,让她对创新药企业的技术路线、研发进展有着深刻理解。这种专业背景在筛选创新药标的时尤为重要——毕竟,创新药投资最大的风险就在于对技术路线的误判。
从历史表现来看,这只基金在波动较大的医药板块中展现了相对稳健的特性。我特别注意到,它在2022年医药板块大幅调整时,回撤控制优于同类平均。这体现出基金经理不仅注重收益,也重视风险控制。对于我这样的职场妈妈来说,资产的稳健增长比短期暴涨更重要。
基金的投资方法论也值得称道。它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策略,既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又精选个股。这种方式类似于我们规划家庭财务:既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又要根据具体需求配置资产。特别是在创新药投资上,这种双重策略可以帮助基金既抓住行业 beta,又通过精选个股获得 alpha。
在产品矩阵支撑方面,工银瑞信基金公司强大的投研平台为这只基金提供了有力支持。就像孩子在学校有各科老师辅导一样,基金经理背后有行业研究员、宏观策略团队等专业支持,这种团队作战模式比单打独斗更让人放心。
从资产配置角度看,作为QDII基金,工银新经济混合可以投资港股和美股市场的优质创新药企业。这种全球配置的优势在当前环境下尤为珍贵:一方面可以分散单一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抓住全球创新药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在美国降息周期背景下,全球流动性改善对成长股较为有利。
关于机构持仓占比,我注意到这只基金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机构投资者的参与通常意味着基金的投资策略和风控体系得到专业投资者的认可。就像选购母婴用品时,我会参考其妈的选择一样,机构投资者的选择也给了我更多信心。
当然,任何投资都需要注意风险。创新药研发具有不确定性,全球宏观经济波动可能影响市场情绪,这些都是需要持续关注的因素。但我认为,通过专业基金管理人的主动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这些风险。
作为职场妈妈,我们的每一分投资都承载着对家庭未来的期许。创新药投资,不仅是资产配置的选择,更是对我们所处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健康意识提升,创新药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而工银新经济混合这样的专业基金,为我们普通投资者参与这一发展提供了便捷途径。投资就像育儿,需要耐心和远见。我相信,通过稳健的投资策略和专业的管理人,我们能够在这个充满希望的领域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投资回报。
最后想说的是,投资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无论是创新药还是其他领域,保持学习、理性决策、长期坚持,才是理财之道。与所有在职场和家庭中奋斗的妈妈们共勉。
@工银瑞信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