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8秒与21.50秒。这两个数字,分别代表人类与中国人形机器人在百米赛道上的最佳成绩。牙买加名将尤塞恩博尔特2009年创下的9.58秒世界纪录,16年来始终无人能破,但随着技术迭代,人形机器人的奔跑速度正在快速逼近。近日,数位机器人领域专家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预计明年人形机器人的百米耗时将突破博尔特的纪录。
追赶博尔特的脚步已在加速。2025年8月17日,世界机器人大赛上,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具身天工Ultra”以21.5秒完成百米冲刺并夺冠,每秒速度达4.65米。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比赛中多数参赛机器人需人工遥控辅助,而“具身天工Ultra”实现了全自主运动,无需外部指令即可完成复杂环境理解与路径规划。
跑步被视为检验机器人综合能力的试金石。硬件层面,需电机、关节扭矩、功率密度等性能支撑高强度运动的爆发力与耐力,同时应对散热挑战;软件层面,则要求实时环境感知、动态策略调整及高速平衡控制能力。尽管当前21.5秒的成绩与人类9.58秒差距显著,但行业正聚焦腿部控制技术突破——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表示,现阶段通过强化学习训练,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数百万次“试错”,以“向前走有奖励、摔倒有惩罚”的机制自主优化决策;智元机器人则从关节耐久、算法优化、核心扭矩密度及功耗散热多维度改进,其合伙人姚卯青称,针对性优化将推动奔跑能力迅猛提升,智元合伙人王闯更乐观预测“明年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或出现比博尔特更快的选手”。
然而,机器人要真正落地应用,还需解决“跑得更远”的问题。在工业场景中,当前人形机器人速度仅1.3米/秒,远低于人类2.5米/秒,难以融入产线与人类协同。更关键的是能耗瓶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指出,腿部系统能耗占总能耗的80%-90%,“提起-摆动-落地-支撑”的步态循环需持续克服重力做功,而足式机器人因缺乏大底盘设计,电池容量通常不超过3千瓦时,满负荷工作仅能维持2.5小时,用户反馈续航不足。
降耗的路径已逐渐清晰:优化步态控制以模拟人类“被动行走”,减少主动驱动;研发高效能驱动器并探索新型双足结构,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明年,人形机器人或在百米赛道超越博尔特,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工业等场景中既“跑得快”又“跑得久”。
#人形机器人利好不断!机构掀调研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