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争相布局、亿元订单频频出现,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产业化应用场景。
9月25日,港股人形机器人板块表现活跃,成为市场焦点。这一现象背后是整个产业的加速变革:2025年被业内普遍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特斯拉、小米等科技巨头加快布局,国内龙头企业频频斩获大额订单。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快速突破,人形机器人正从概念演示向量产落地转变。业内预计,未来三年人形机器人产值将增长10倍,六年后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0万台级,对应千亿级市场空间。
01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产业迎来分水岭
2025年成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分水岭。具备交互能力、能够量产、稳定运营的企业将进入下一阶段竞争。
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
技术突破为产业化提供了坚实基础。我国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已超70%,打破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融合,让机器人从“执行指令”走向“理解意图”。智元机器人发布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O-1,使任务成功率平均提升32%。
据权威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数量突破83个,合同金额合计近3.3亿元。2025年上半年,国内具身智能产业链发生144起融资事件,总额高达195亿元。
02 巨头布局路径分化,三大派系显现
随着更多企业涌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竞争格局逐渐清晰,主要参与者可分为三大派系。
特斯拉是技术引领者的代表,凭借其在AI和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Optimus系列成为端到端模型路线的典型代表。特斯拉计划2025年实现量产,2026年目标生产5万-10万台,2027年达百万台规模。
小米等车企则依托生态优势,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智能生态的延伸。小米CyberOne被定位为家庭场景的智能助手,为老人和儿童提供护理和陪伴等服务。
国内初创企业快速崛起,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优必选、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估值均超百亿人民币,具备强大的融资能力和产业资源整合能力。
优必选Walker S1已进入比亚迪、东风柳汽等车企实训;宇树科技完成C+轮7亿元融资,其Unitree G1以9.9万元的定价策略积极开拓消费市场。
03 商业应用落地加速,亿元订单频频出现
产业化进程的显著标志是商业订单的实质性落地。今年6月,中国移动1.24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项目引起市场关注,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分别中标。
这一订单是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迄今公开的最大单笔订单,不仅是两家头部企业的商业突破,更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的关键转折。
除中国移动外,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教育机构,以及车企、工厂的采购需求也在增长。乐聚机器人今年一季度订单量增长了200%,预计全年交付量达千台左右。
应用场景正从工业制造向多元领域扩展。目前,银河通用的人形机器人已经率先在商业零售、工业制造、康养、文旅等领域展开实际应用。
在零售领域,机器人能够参与到拣货、打包等环节,帮助门店实现降本增效。工业制造成为人形机器人落地的首要场景,尤其是汽车工厂。
04 挑战与机遇并存,量产仍面临瓶颈
尽管产业前景广阔,但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用仍面临多重挑战。
在硬件层面,成本高昂与标准化缺失是主要障碍。人形机器人硬件方案尚未统一,缺乏统一标准,导致BOM成本高企。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其整机成本逾40万元,仅执行系统关节模组成本占比就高达55%。
软件层面,智能泛化能力不足是核心瓶颈。人形机器人领域尚未出现“ChatGPT时刻”,模型表征能力与高质量数据短缺制约了智能涌现。
高质量、带标签的真实工况多模态数据,获取成本高,并且存在“场景孤岛”问题,致使模型难以泛化到多工况。
供应链也是制约因素之一。Figure创始人Brett Adock曾感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不成熟带来的困境,涉及种类繁多的零部件,必须面向全球寻找合适元件。
面对挑战,产业正通过供应链协同、核心部件自主化、大模型创新及开源生态构建等方式加速突破。
05 资本市场已率先反应
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活动活跃,2025年以来发生59起投资事件,规模达数十亿元。
随着特斯拉Optimus计划于2025年实现量产,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小鹏等采用自研或合作模式,率先在汽车制造场景推进应用。
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的规模有望超过当前所有工业机器人的总量,成为一个超越汽车、手机的万亿级市场。
#人形机器人利好不断!机构掀调研热#
$永赢先进制造智选混合发起A(OTCFUND|0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