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6 11:07:59 天天基金网页版 发布于 广东
创新药春天来了?

这两天看到开源证券的研报,说2025年上半年中国Biotech企业收入整体稳定增长,净亏损快速收窄,未来6-12个月要重点关注7个创新药赛道——下一代IO(免疫肿瘤)、减重、小核酸等。作为从2018年开始跑医院、蹲实验室、混迹于医药论坛的"半吊子观察者",中国创新药,真的熬过了"烧钱换规模"的至暗时刻,开始进入"有产品、能赚钱"的快速成长期。

先看基本面:Biotech的"止血"与"造血",藏着哪些信号?

七年前最常听到的词是"烧钱"——某基因治疗公司一年研发投入20亿,营收却不到1亿;某CAR-T企业临床三期做了5年,账上现金撑不过2年。但这次闭门会上,数据明显"变甜了":

收入端:从"依赖融资"到"产品卖钱"。 以减重赛道为例,某国产GLP-1受体激动剂今年上半年销售额突破15亿,要知道三年前同类药物在国内上市时,首年销售额才3亿。更关键的是,这些产品不再是"Me too"(模仿药),而是"Me better"(改良药)——比如某企业的减重药半衰期更长,患者每周只需打一针,直接把依从性从60%提到90%。

亏损端:从"无底洞"到"收窄拐点"。 研报里提到"净亏损快速收窄",2023年Top20 Biotech企业平均年亏损45亿,2024年降到30亿,2025年上半年直接跌到18亿。原因很简单:一是产品上市后开始产生现金流(比如某ADC药物海外授权费收了8亿);二是研发效率提升——以前做一个III期临床要花3亿,现在通过"中美双报"、"真实世界数据"等方法,成本降了1/3。

政策端:从"严监管"到"真支持"。 上个月明显感觉到规则变了:以前创新药要"以价换量",现在对"全球新"(全球首创)、"卡脖子"药物(如小核酸原料药),医保直接给"谈判绿色通道"。更给力的是,国家药监局(NMPA)今年加快了创新药审批——某小核酸药物从提交上市申请到获批,只用了120天,比过去快了整整一倍。

7大赛道怎么选?作为"药圈老炮",我盯上了这三个"真拐点"

第一个拐点:减重药——从"胖子的药"到"全民的健康管理工具"。以前减重药被当成"减肥特效药",受众主要是BMI超30的肥胖人群,市场空间有限。但现在不一样了:一是适应症拓展——GLP-1受体激动剂被发现能降血糖、保护心血管,甚至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二是人群扩大——很多"微胖"(BMI24-28)的健康意识强的中产,开始主动用药预防代谢疾病。

减重药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不仅能减重5%-8%,还能让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1.2%,这意味着未来适应症可能覆盖"糖尿病预防"。更关键的是,国内企业没停留在"仿制药"——某头部公司的减重药是全球首个"口服GLP-1",不用打针,每天一片,临床试验显示减重效果和注射剂差不多。

第二个拐点:小核酸药物——从"实验室里的黑科技"到"能治遗传病的救命药"。小核酸(siRNA、ASO)是近十年的技术突破,能"沉默"致病基因,理论上能治几百种遗传病(如脊髓性肌萎缩症SMA、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hATTR)。以前因为递送技术(药物怎么精准进入细胞)和生产工艺(量产难、成本高)卡脖子,现在国内企业解决了这两个痛点:

递送技术:某企业的"脂质纳米颗粒(LNP)"技术,能让小核酸药物在肝脏的富集度提高3倍,副作用降低50%;

生产工艺:某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建了全球最大的小核酸原料药生产线,单批产能从50克提到5公斤,成本降了70%。

最让我震撼的是,国内某Biotech的hATTR药物,III期临床数据已经达到"主要终点",预计明年获批——这将是全球第二款、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小核酸药物。要知道,全球第一款小核酸药物2018年才上市,国内企业只用了7年就追上了。

第三个拐点:下一代IO(免疫肿瘤)——从"PD-1内卷"到"多靶点、全场景"的突围。过去五年,PD-1/L1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创新药的"顶流",但也陷入了"内卷":国内有100多个PD-1品种,同质化严重,很多企业亏得血本无归。但下一代IO不一样——它们不再盯着PD-1一个靶点,而是开发双特异性抗体(同时靶两个分子)、CAR-NK(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TCR-T(T细胞受体疗法)等新技术。

上海某创新药企的"双抗"药物正在做III期临床,针对的是"PD-1耐药"的晚期肺癌患者——这部分患者占了肺癌患者的30%,但之前的PD-1药物对他们无效。更厉害的是,这家企业的技术平台能"定制化"开发双抗:只要提供两个靶点,就能在18个月内做出候选药物。要知道,传统单抗开发要3-5年,这就是技术迭代的力量。

普通投资者该怎么"上车"?记住"三个看"和"三个避"

聊到这儿,可能有朋友坐不住了:"现在追创新药股还来得及吗?"三个真心建议:

第一个"看":看"临床进度",别追"概念炒作"。 创新药的核心是"产品能不能落地"。比如某家做小核酸的公司,虽然市值只有80亿,但它的hATTR药物已经进入III期,明年大概率获批,这就是"真成长";而有些公司只发了篇论文,连临床I期都没做,股价涨得再猛也是"虚的"。

第二个"看":看"商业化能力",别迷信"技术壁垒"。 很多Biotech死在"研发强、销售弱"——有好的产品,但卖不出去。现在投资机构尽调,第一项就是看销售团队。比如某减重药企业,销售团队是原来某跨国药企的核心骨干,这就是加分项。

第三个"看":看"政策友好度",别碰"监管敏感区"。 创新药受政策影响极大,尤其是医保谈判、药品审批。优先选那些"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赛道(如罕见病、难治性癌症),这些领域医保谈判时"降价温和";避开那些"可替代性强"的赛道(如普通抗生素),这些产品可能被医保"压到成本价"。

第一个"避":避"单靶点内卷",选"多技术布局"的企业。 比如PD-1赛道已经红海,但做"PD-1+LAG-3"双抗的企业,还在蓝海阶段。

第二个"避":避"重资产模式",选"轻资产+合作"的企业。 很多Biotech死在"自己建厂房、买设备",现在更聪明的做法是"专注研发+外包生产"(CXO),比如某小核酸企业,自己只做研发,生产全包给CDMO,现金流比同行好很多。

第三个"避":避"短期情绪",做"长期持有"。 创新药的研发周期长(平均8-10年),从临床前到上市,成功率不到10%。但一旦有一个产品成功,就能带来"戴维斯双击"(业绩+估值双涨)。比如某ADC企业,2020年市值才50亿,今年凭借一款全球首创的ADC药物,市值涨到300亿——这就是长期持有的回报。

最后想说:创新药不是"赌博",是"押注中国的科技突围"

VC合伙人说了句话:"以前我们投Biotech,是‘赌概率’;现在投Biotech,是‘赌确定性’。"

想想也是——中国创新药已经从"跟跑"(仿制药、Me too)进入"并跑"(Me better、同类最优),甚至在部分领域"领跑"(如小核酸、双抗)。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5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元,占全球市场的15%(2015年只有5%)。

2018年行业论坛某科学家说:"中国创新药要追上欧美,至少要20年。"现在再看,可能用不了10年——因为我们有一群"死磕技术"的科学家,有一批"敢投长线"的资本,更有一个"需要科技突围"的国家。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创新药不是"炒概念"的赌场,而是"分享中国科技进步"的窗口。如果我们能抓住未来6-12个月的"黄金窗口期",关注那些"有产品、能赚钱、技术硬"的企业,或许就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

(注:本文仅为个人行业观察,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创新药研发风险高、周期长,投资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

 #创新药赛道持续活跃 行情空间有多大?#

#药品“反内卷”?医保局优化集采规则#

$诺安成长混合A(OTCFUND|320007)$

$中航趋势领航混合发起C(OTCFUND|021490)$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