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球资本市场在宽松预期与政策博弈中持续震荡,A股市场虽阶段性走出修复行情,但行业轮动加快、热点持续性较弱的结构性特征仍较为明显。截至当前,沪深300指数年内涨幅约14%,而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涨幅却超19%,显著跑赢大盘。这一数据背后,折投资者策略的重大转变:从单一追逐高成长赛道,逐步转向为组合注入“降波动、稳收益”的红利资产配置思维。#商务部对美模拟芯片发起双反调查##锂电产业链爆发 宁德时代涨超10%##指数操盘手集结令#
红利策略之所以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备受关注,恰恰是因为其能够提供持续且稳定的现金流回报,降低整体组合的波动,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牛市波动加大、政策预期分化加剧的背景下,高股息资产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资金布局的“底仓型选择”。
从组合管理角度看,红利资产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风险收益特性——它既能在市场上涨阶段跟上指数级别的收益(Beta收益),又能在回调行情中展现出较强的抗跌性。以沪深300为例,尽管长期收益不低,但其波动率显著高于红利指数,尤其在行业轮动剧烈的市场环境中,集中持有单一赛道或高波动产品容易导致投资者因短期回撤而提前离场,错失长期上涨机会。
相反,配置一部分红利资产,既可缓解组合的整体波动,又能提供持续分红,改善持有体验,使得投资者更有可能“拿得住、拿得稳”,最终反而有望实现更佳的中长期回报。尤其当市场进入高位震荡或政策敏感期时,红利的防御特性更加凸显。
进一步看,为什么当前时点更应关注港股红利品种?核心逻辑在于港股市场正处于“低估值+高股息+利率敏感”三重利好叠加的窗口期。一方面,港股估值长期处于全球洼地,叠加港股通机制优化,内地资金配置意愿持续增强;另一方面,美联储降息预期尽管存在反复。
但大方向仍趋于宽松,一旦利率下行,资金往往流向新兴市场,港股作为离岸市场代表,将直接受益于流动性回暖。此外,港股中的高股息品种多集中于金融、能源、公用事业等板块,这些行业盈利稳定、分红率居高不下,为投资者提供了额外的人民币贬值对冲与现金流收益。
不过,尽管中期趋势向好,短期市场仍面临三大变量扰动,投资者需警惕超预期负面因素引发的获利了结与波动放大。其一,美联储政策虽已确定降息25个基点,但点阵图指引与市场预期之间可能存在落差。如果释放“放缓降息”的鹰派信号,全球权益类资产或面临回调压力;
其二,中美关税谈判于9月14–17日举行,结果将直接影响出口导向型行业的情绪,若谈判遇阻或关税措施再度收紧,市场风险偏好可能迅速降温;其三,国内政策虽托底意图明确,但LPR已连续三个月未作调整,若后续经济数据不及预期而政策未及时加码,市场或重新评估“政策底”的强度,导致短期资金流向防御类资产。
在这一背景下,通过低位布局兼顾港股暴露与红利策略的优质资产,不失为稳健型投资者的优先选择。以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ETF发起式联接C(024773)为例,其跟踪的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严格筛选港股通范围内具有持续高分红、低波动特征的上市公司,有效规避单一行业风险,成分股涵盖能源、金融、地产等传统高分红的行业,同时兼顾估值安全边际与派息连续性。
该指数历史表现显著跑赢市场主流指数,尤其在震荡市中回撤控制能力突出,是当前市场中稀缺的兼顾收益性与防御性的配置工具。对于希望优化持仓结构、平衡风险收益的投资者而言,适时增配红利资产,尤其是借助指数化工具分散布局,将是应对未来行情分化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