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和新能源炒了这么久,上游的铜、稀土这些还能买吗?""是不是已经涨到头了?"其实如果你把时间线拉长看,有色金属现在的逻辑,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扎实得多。它不光是"周期品",更是绑定了能源转型、产业升级的"战略资产"——尤其是在AI、新能源需求爆发,而供给端又持续紧张的背景下,这赛道的机会可能才刚刚开始。
很多人对有色金属的印象还停留在"跟着基建地产走",但这两年情况早就变了。现在拉动需求的主力,是AI和新能源这两个"吞金兽"。就拿铜来说,以前大家觉得它是"工业的血液",现在它更像是"科技的血管"。AI数据中心的建设需要大量铜缆,一个超大型数据中心的用铜量能顶得上几万户家庭;新能源这边更不用说,光伏电站、风电设备、电动车里到处都是铜,光是电动车的用铜量就是传统燃油车的4倍以上。有机构测算,现在新能源相关的铜需求占比已经超过20%,未来五年可能会冲到35%。
稀土更不用提,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风电的发电机都离不开它,现在连人形机器人的关节驱动也开始用稀土永磁材料。之前跟一个做电机研发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稀土价格虽然不低,但订单根本排不过来,下游企业都在抢货。"这种需求不是短期爆发,而是持续的"产业升级刚需"——只要AI和新能源还在高速发展,有色金属的需求就差不了。
需求端在爆发,供给端却在"卡脖子"。最直接的问题是矿山资源越来越少。全球优质矿山的勘探难度越来越大,新发现的大型矿床越来越少,而且很多都在政治不稳定的地区,开采风险很高。就像今年9月,全球第二大铜矿出了事故,短期影响了几十万吨的供给,这种"黑天鹅"其实反映了全球铜矿供给的脆弱性。 就算找到了矿,扩产也没那么容易。现在环保要求越来越严,一个矿山从勘探到投产平均要10年以上,资金投入动辄上百亿。前几年周期底部的时候,矿业公司亏怕了,资本开支砍了一大半,现在就算价格涨起来,企业扩产也很谨慎——毕竟谁也不想刚投完钱,周期又下去了。
更关键的是,现在很多金属已经成了"战略资源"。有的国家限制出口,有的提高关税,资源品正在从普通商品变成"战略筹码"。以后想拿到优质资源,不光要花钱,还得有"软实力",这个壁垒只会越来越高。这种供需错配,不是一两年能解决的,可能会持续整个"新产业周期"。
除了供需基本面,还有一个重要变量: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今年9月美联储已经开始降息,而且市场预期未来一年内可能还要降好几次。宽松的货币环境对有色金属来说绝对是利好——一方面,美元走弱会推升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另一方面,利率下降会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会让更多资金流向商品这类"抗通胀资产"。
历史数据显示,美联储降息周期中,有色金属往往表现不错。2010年那轮降息,铜价涨了120%;2019年那轮,白银涨了80%。现在的情况更特殊,不光有宽松货币,还有AI和新能源的需求爆发,这比单纯的货币宽松周期要强得多。
短期来看,有色金属可能会有波动,毕竟涨多了总会调整。但如果盯着中长期,有几个事件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个是全球制造业补库周期。现在很多下游企业的库存还处于低位,随着经济预期改善,可能会开启补库,这会进一步推升金属需求。
第二个是新能源装机超预期。今年全球光伏和风电的装机目标已经上调了好几次,如果年底前再超预期,对铜、铝、稀土的需求会有明显拉动。
第三个是AI基础设施落地。现在各大科技公司都在抢建AI数据中心,明年可能会进入集中建设期,到时候铜、铝的需求可能会出现"跳增"。
有色金属长牛未改,此时正是借基入局好时机。$南方中证申万有色金属ETF发起联接$ (004433)值得锁定,这只基金紧密跟踪有色金属行业指数,基本上覆盖了整个有色金属赛道的核心公司。从业绩来看,这只基金最近表现确实不错:近1周涨了4.93%,近1个月涨16.12%,近3个月涨49.85%,半年涨68.56%,一年涨63.14%,连拿5年都翻倍了(115.79%)。这种表现既能跟上短期行情,又能分享长期趋势,对于想布局有色金属但又没时间选股的朋友来说,确实是个不错的工具。#全球市场深夜暴跌!纳指重挫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