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那波稀土行情,我算不上“精准预判”,更像是“顺着产业脉络踩对了节奏”,没有跟风追涨,反而靠着“先研究、再布局、不慌不贪”的小原则,拿到了一波实实在在的收益,现在想起整个过程,每一步都藏着对“长期价值”的笃定。
最开始注意到稀土,不是因为市场热炒,而是偶然看到新能源车企集中扩产的新闻——当时突然反应过来,新能源车的电机、风电的发电机都离不开稀土永磁材料,需求端肯定会跟着增长;再查供给端,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开采和出口一直有严格管控,“供需紧平衡”的逻辑一下子就清晰了。但我没急着下手,反而花了半个月“做功课”:翻稀土价格指数的周K线,发现从年初的2000点稳步爬到2800点,没有急涨急跌的泡沫;看行业政策,工信部明确提了“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规范产能的信号很明确;甚至去查几家稀土龙头的财报,净利润增速都保持在30%以上,基本面扎实得很。
等逻辑理顺了,我才决定布局——没敢全仓押注个股,而是选了一只重仓资源类板块的混合基金,毕竟稀土价格波动大,基金的分散持仓能帮我降低风险。买入第一个月,稀土价格没怎么动,基金净值就在上下徘徊,身边有人调侃“你这是高位站岗了”,但我没慌——供需逻辑没破,新能源订单还在增加,短期波动怕什么?
转折出现在买入后的第45天:一家稀土龙头突然公告“与头部车企签订年度供货协议”,当天稀土价格直接跳涨5%,基金净值也上涨了五个点。那天晚上盯着账户,我没想着“见好就收”,反而又补了1万块——我知道,单一个股的订单只是开始,整个行业的需求拐点可能真的来了。接下来的两个月,稀土价格像开了挂,从3000点涨到4500点,基金净值也跟着一路飘红,算下来三个月收益快50%!
有人问我“后悔没多买吗?”其实真不后悔——投资哪有“完美操作”?我更在意“逻辑对不对”。稀土不是短期炒作的题材,而是新能源、高端制造的“工业维生素”,只要这些赛道还在发展,它的长期价值就不会消失。后来我在基金回撤10%的时候赎回了一半,把本金和部分收益落袋为安,剩下的一半继续持有——不是贪心,是想陪着这个赛道再走一段,看看产业红利能延伸到哪里。
现在回头看,这波“神操作”根本不是运气,而是“先搞懂再投”的必然结果:靠产业逻辑找方向,用基金工具控风险,涨的时候不贪、跌的时候不慌,反而比追涨杀跌更踏实。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稀土这类周期性强的板块,真别跟着感觉买,先想清楚“它为什么会涨”,再选对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才能把“偶然的幸运”变成“可控的收益”。@前海开源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