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热点快闪:金价波动加大!你如何应对?# 中选择了“还没跌到心理价位,等等再加”。我始终没急着加仓黄金,核心就是认定当前价格还没跌到我的心理价位,这种等待不是被动观望,而是基于市场信号和投资逻辑的主动选择。毕竟经历过几次追高被套的教训后我越发明白,黄金投资里“买得便宜”比“买得及时”更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多空博弈激烈的行情下,贸然进场很可能踩在调整的半山腰。
从最新的市场行情看,黄金价格虽然经历了一波回调,但远没到值得重仓介入的阶段。10月30日的数据显示,伦敦金现报3986.34美元/盎司,纽约金在4009.6美元/盎司附近波动,国内沪金主连收盘也有910.32元/克,这样的价格距离我设定的心理价位还有明显差距。更关键的是技术面传递出的调整信号,有分析指出黄金当前呈现头肩顶结构,一小时级别已出现顶结构,下方支撑位在3915美元/盎司附近,若有效突破这个点位,后续很可能看向3800美元/盎司的目标位。这种技术形态的调整往往不会一蹴而就,短期内的反弹更像是下跌过程中的休整,而非趋势反转,此时急于加仓无疑是给短期波动接盘。
美联储政策落地后的市场反应,更让我坚定了等待的决心。10月30日凌晨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并停止缩表,这本是理论上利好黄金的消息,但金价反而出现大幅下跌,国际黄金一度跌至3916美元/盎司一线,国内黄金T+D最低触及894.02元/克。这种“利好落地即利空”的走势,恰恰印证了此前市场已经提前消化了降息预期——9月美国CPI数据低于预期时,市场就已将降息预期反映在10月的黄金上涨中,真正政策出台后,获利盘纷纷抛售离场,导致价格回调。更值得关注的是,瑞银报告预测美联储在2025年剩余时间可能还会降息75-100个基点,这意味着后续仍有政策利好释放的空间。如果现在急于加仓,一旦后续降息幅度不及预期,金价很可能迎来新一轮调整,而等到政策预期更明确、价格调整更充分时再进场,风险会小得多。
历史数据和市场规律也支持“再等等”的判断。国信证券的统计显示,过去金价连续9周上涨后,回调最大跌幅能达到42.3%,最长调整周期需要148个交易日,即便当前有央行购金托底,调整幅度可能收窄,但短期内挤泡沫的过程仍未结束。2022年俄乌战争推动黄金上涨23%后,也曾经历了近两个月的回调,而当前中东冲突虽然持续发酵,但市场对这类地缘风险的敏感度已有所下降,霍尔木兹海峡航运风险引发的避险买盘,更多是短期脉冲式影响,难以改变中期调整趋势 。况且当前黄金定价逻辑已转向“本金风险”主导,短期波动更多是市场情绪的释放,只有等情绪平复、价格回落到更合理的区间,才能更好地把握长期趋势带来的收益。
还有一个重要参考是央行的购买成本线。2025年中国央行已连续五个月增持黄金,3月末储备量达7370万盎司,全球央行的持续购金构成了黄金的长期支撑,但央行向来遵循“逢低买入”的策略,其购买成本线往往是比较可靠的安全边际 。当前价格距离近期央行的平均购买成本还有一定距离,等到价格接近甚至低于这个区间,不仅能获得成本优势,还能借助央行购金的托底效应降低风险。毕竟普通投资者的资金量和抗风险能力远不及央行,与其在高位跟随市场情绪,不如等跌到机构认可的安全区域再出手。
当然,等待不是消极观望,而是在为加仓做准备。我已经按照左侧建仓的思路做好了资金规划,打算将准备投入黄金的资金分成几份,等价格每下跌5%左右就分批加仓,这样既能摊薄成本,又能避免因判断失误而满仓被套。同时我也在密切跟踪10年期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的变化——当前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为4.24%,若降至负值区间,黄金的持有成本将显著下降;而美元指数与黄金的负相关性达-0.83,一旦美元走弱,黄金大概率会迎来趋势性上涨 。这些指标的变化,都会成为我调整加仓时机的重要依据。
总而言之,黄金的长期上涨逻辑确实存在,央行购金、去美元化趋势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都构成了长期支撑,高盛甚至预测2026年金价有望冲破4900美元/盎司。但长期趋势不代表短期没有风险,当前价格既未达到技术面的调整目标,也未触及估值上的安全边际,贸然加仓只会增加持仓成本。与其在波动中焦虑,不如耐心等待价格跌到心理价位,用更从容的姿态把握这波长期行情,这才是对自己资金负责的投资态度。@易方达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