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9月和整个三季度,A股算是给足了惊喜。主要指数都在往上走,尤其创业板指和科创50,简直是带头冲锋——创业板指三季度直接涨超50%,这势头放在往年都算少见。行情热起来,成交量也跟着放大,9月A股月度成交额直接刷新了历史纪录,资金跑步入场的感觉很明显。
作为市场里的“聪明钱”,机构的动向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最近翻了翻今年上半年的公司财报,发现公募、券商这些机构,还有社保基金,三家合起来重仓的股票有145只,其中89只都属于新质生产力概念。说白了,机构现在都在往“新”的方向扎堆,这背后其实是对政策方向、产业趋势和长期价值的一致看法。毕竟,跟着机构的研究能力走,总比自己瞎琢磨要靠谱些。
创业板这两年的变化其实挺明显的,以前大家一提创业板,可能先想到新能源“一家独大”,现在不一样了,“AI+新能源”双轮驱动的格局已经慢慢形成。就说AI硬件这块,光模块、PCB这些环节,估值最近修复得很快,像中际旭创这种公司,海外业务占比超过85%,直接受益于海外算力基建的浪潮,订单根本不愁。新能源赛道虽然增速比前几年慢了点,但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带来了新机会。宁德时代最近在固态电池上的专利申请特别密集,亿纬锂能在成都的基地已经量产了全固态电池“龙泉二号”,这说明技术落地不是画饼,而是真真切切在推进。
医疗保健作为创业板的传统强项,今年也很稳。创新药出海和消费医疗两条腿走路,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欧美卖得不错,爱美客的胶原蛋白填充剂需求一直在涨,这些都能看出行业还是很有活力的。我个人觉得,这种多赛道协同的格局,比之前单一赛道依赖强多了,抗风险能力上去了,行情走得也更稳,不会像以前那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估值来看,创业板指现在的位置其实不算高,处于近十年的中间水平。2021年那波高点跌下来,差不多“腰斩”之后,现在的估值已经回到比较合理的区间,正好能承接新的产业周期。机构那边普遍觉得,之前的泡沫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接下来产业红利释放的空间还很大。资金面也不用太担心,创业板指成分股每天的成交额稳定在千亿以上,市场不缺流动性。
现在资金有个明显的偏好,就是“选赛道比选个股更重要”——创业板正好覆盖了新能源、半导体、医药、AI这些高景气赛道,想分散布局成长板块的话,它算是个挺理想的选择。而且居民的钱还在通过基金不停地往市场里流,这种趋势可能会让创业板的热度持续更久。
接下来市场要重点看两个东西:一是全球科技周期的强度,英伟达的旗舰芯片最近交付很顺利,大家关心的是,这次算力需求能不能超越之前的消费电子周期,毕竟之前消费电子周期波动挺大的;二是新技术突破,比如固态电池的量产进度,能不能让新能源赛道重新爆发出前几年的那种劲头。 从现在的情况看,这两个方向都有好消息——宁德时代这些龙头企业最近专利申请特别密集,明显是在技术上发力;算力基建的投资预期也一直在往上走,国内外的需求都很旺盛。后面要是再出点行业政策或者技术突破的新闻,说不定还能给创业板再添把火。所以整体看,创业板指确实值得多留点心,别光盯着短期波动。
对咱们普通投资者来说,直接去选个股其实挺难的,一方面没时间研究那么多公司,另一方面个股波动也大,容易踩坑。这种时候,指数化工具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能帮着分散风险。
就拿$南方创业板ETF联接C$ (004343)来说,它主要是通过投资目标ETF来运作,相当于一键就能布局创业板的核心龙头股,不用自己费劲去挑个股,能避开不少单只股票波动的风险。按照规定,这只基金投资目标ETF的比例不能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90%,前十大重仓股也都是行业里的优质企业,权重比较集中,布局的都是主线赛道。 从业绩来看,最近1个月涨了11.45%,近三个月涨了47.56%,近半年52.24%,近一年48.74%,成立到现在总收益已经有80.36%,这种表现放在成长型基金里算是相当能打的。对于想布局创业板,但又怕选股麻烦的朋友来说,这种工具型产品可以重点看看——毕竟,在“选赛道重于选个股”的当下,抓住趋势本身,可能比纠结单只股票的短期涨跌更重要。
最后多说一句,市场涨起来的时候,大家容易慌着上车;但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对产业趋势和估值的理性判断里。创业板现在的“多点开花”不是偶然,后续要是全球科技周期和新技术突破能持续超预期,这波行情或许还有得看。至于怎么参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对普通投资者而言,用指数工具分散风险,稳稳分享产业红利,可能比天天追热点要靠谱得多。#国际金价史上首次升破4000美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