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创业板指的表现确实抢眼,自2022年1月后重新站上3000点、3200点,一路稳步上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截至9月底,创业板指年内涨幅显著,单日振幅一度突破2%,成交额连续多日维持在千亿级别。这种强势背后,究竟是短期资金驱动,还是长期价值的体现?今天就来聊聊创业板指持续走强的核心逻辑,以及普通投资者如何把握机会。
首先,创业板指的成分股选拔机制可以类比为“优等生筛选”。其规则较为严格,要求成分股在深交所上市超过6个月,最近一年无重大违规、财务报告无问题,且不能出现连续亏损或股价异常波动。在此基础上,再筛选出市值最大、流动性最好的100只股票,确保指数代表的是创业板中的优质资产。今年6月,创业板指编制方案进一步升级,新增了ESG负面剔除机制,定期剔除国证ESG评级B级以下的股票,同时设置单只样本股权重上限(如不超过20%),避免单一股票过度影响指数。这种机制既提升了成分股的整体质量,也增强了指数的抗风险能力。
其次,创业板指的行业分布高度贴合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成分股主要集中在电力设备、电子、通信、医药生物、计算机等新兴产业,这些领域正是当前政策重点扶持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例如,AI、新能源、半导体等热门赛道的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中际旭创等)在指数中权重较高,这些公司不仅具备技术壁垒,且受益于全球产业趋势。从近期市场表现看,科技阵营的轮动上涨成为推动指数创新高的关键动力。
更重要的是,创业板的上涨有扎实的业绩支撑。今年上半年,成分股合计营收超过9200亿元,同比增长7.4%;归母净利润达到1045亿元,同比增长13.44%。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盈利增幅更是提升至20%,说明利润增长主要来自主营业务,质量较高。这种基本面的改善,为指数上涨提供了内在动力。
此外,当前创业板的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截至9月底,创业板指滚动市盈率约44倍,在A股成长指数中处于中等水平。与自身历史对比,这一估值低于近十年50%的时间,说明当前位置仍具备安全边际。尤其是部分权重股经过业绩消化后,动态市盈率已回归合理区间。
从资金面看,近期市场风格明显偏向科技成长,机构资金从传统板块向“新经济”领域迁移的趋势持续。数据显示,二季度公募基金对新能源、半导体等板块的配置比例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全球流动性环境有望改善(如美联储降息预期),成长股的吸引力可能进一步凸显。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直接选股难度较大,而指数化工具是分散风险的选择。以$南方创业板ETF联接C$ (004343)为例,这类产品通过投资于目标ETF,实现一键布局创业板核心龙头股,避免了个股波动风险。该基金要求投资于目标ETF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90%,前十大重仓股覆盖优质企业,权重占比集中,值得锁定。昨日单日上涨2.59%,单位净值达到1.6424再创近1年新高!
近1周上涨3.96%,近1月上涨11.44%,近三月上涨49.44%,近6月上涨50.57%,近1年上涨70.53%!
总结来看,创业板指的强势源于成分股质量提升、产业趋势支撑和业绩兑现。短期需关注节前市场波动风险,但中长期在政策支持和流动性改善背景下,科技成长主线仍有望延续。对于希望参与创业板的投资者,可通过指数工具分散布局,兼顾效率与风险控制。#DeepSeek、寒武纪同步发布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