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9月25日,A股又走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分化行情。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大盘整体看似平淡,上证指数几乎平收,在3250点附近窄幅整理;但另一边,深成指涨了0.67%,创业板更是强势上攻,盘中一度涨超2%,收盘仍涨1.58%,连续刷新2022年以来的新高。这种“深强沪弱、科技独秀”的格局,其实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说实话,这种结构性行情对很多人来说,既是机会也是考验。如果你押对了方向,比如提前布局了创业板相关的资产,那最近这波行情应该吃得挺舒服。但如果方向没踩准,可能就只是看别人赚钱了。
那么问题来了,创业板为什么这么强?我们从行业分布上就能看出些门道。创业板里面聚集的,大多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这些新兴产业的代表公司。这些行业有几个共同点:一是符合科技成长和自主可控的大方向,二是背后有真实的产业趋势在推动,三是环境也比较友好。
具体来看几个赛道。AI这边,硬件和算力产业链依然维持高景气,光模块、服务器、液冷这些细分领域的龙头,订单和业绩弹性都比较大。新能源虽然前两年竞争激烈,但现在行业在“反内卷”的指引下,供给侧改革逐步推进,供需格局有望改善,盈利修复的预期也在升温。生物医药也不弱,国内创新药出海规模越来越大,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也在加速,越来越多国内医院开始用上国产设备。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担心,创业板涨了这么多,估值是不是已经偏高了?从数据上看,其实并没有。目前创业板的PE水平还在近十年50%分位以下,也就是说,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再加上成分股的业绩增速相对更优,后续如果业绩能持续释放,估值还有修复的空间。
另外,从资金面看,对成长风格也比较有利。现在市场里的活跃资金,明显更青睐有成长性、有故事可讲的板块。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一直没减弱。所以综合来看,创业板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结构性行情里,可能还会保持相对强势。
不过话说回来,方向是看对了,具体怎么参与又是另一个问题。对多数人来说,直接去买创业板个股,门槛其实不低。不仅要花大量时间研究公司基本面、行业趋势,还得警惕可能出现的业绩变脸或者行业变化,一不小心就容易踩雷。毕竟创业板波动大,不是每个人都承受得了。
那有没有更省心、更稳妥的参与方式?我个人觉得,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借助指数工具可能是个更务实的选择。比如直接关注跟踪创业板指数的产品,像$南方创业板ETF联接C$ (A类代码002656,C类004343)。这类产品的逻辑很简单,就是帮你一键买入一篮子创业板的核心公司,相当于把整个指数的成长性“打包”给你。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分散风险,不会因为单个股票出问题而影响整体收益;二是省时省力,不用天天盯着个股波动,更不用纠结选股难题;三是成本相对较低,交易方便,适合长期持有。从业绩表现来看,这类产品也确实跟得上指数的步伐。当然,过去业绩不代表未来,但至少说明在产品设计和跟踪效果上,是能够较好地体现指数表现的。
展望后面,我觉得创业板行情可能还会有些催化剂。比如AI应用落地加速、新能源供需格局改善等,都有可能进一步推动相关板块的业绩和估值。对于普通人来说,借助指数工具参与,既不会错过大势,又能规避个股风险,算是个两全其美的策略。#9月游戏版号发放 景气度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