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已连续下跌四年,甚至从2024年四季报可见,许多曾看好医药反转的全市场基金也纷纷降低了医药仓位。
这一行业的投资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以至于投资者戏言:"医药行业每次大涨,意味着这一波大盘行情的涨幅就结束了",使其成为市场的众矢之的。
然而,近期随着科技成长股行情走热,市场热点开始向外扩散,逐渐波及“AI+医疗”概念,从而带动医药行业开始补涨。
有了科技行业主题基金的例子,不知道投资者有没有兴趣布局医药行业呢?
作为坚持相对逆向投资策略的投资者,我很早便布局了医药基金。由于选择的医药行业基金相对指数具备较高的超额收益能力,故对组合实际业绩影响没那么大。
如今,趁着医药行情上涨的有利时机,这篇文章将为大家系统整理医药行业主动基金的情况,供各位投资者参考。
一、医药主动权益筛选
下表精选了医药行业专注度高的主动权益基金,筛选标准为2023年报和2024年中报中医药(依据申万行业分类)持仓占比超过80%的基金。为避免基金数量过多,对于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多只产品,我们仅保留其2024年业绩表现最佳的一只。
表中共收录80余位医药基金经理的代表作品,并按2024年至今的收益率从高到低排序。

从上表来看,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长城消费增值基金,其收益率高达28%,由龙宇飞管理。该基金表现异常亮眼,很可能是因为布局了"AI+医疗"概念板块。

排名第二的是北信瑞丰的庞文杰管理的基金,但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经理名下产品各自重仓不同主题(新能源、白酒及医药生物),且去年北信瑞丰公司曾陷入负面舆论,投资者可暂时不考虑。
今年以来,港股医疗板块表现强劲,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涨幅达17.67%,这直接带动了配置港股的医药主动基金普遍实现了6%以上的收益率,港股仓位成为影响医药基金业绩的致胜法宝。
二、前20%的医药主动权益
为进一步筛选出更具稳定性和管理经验的优质医药基金,我们对上表进行了精选,设定了两个关键标准:一是基金经理管理该基金年限超过2年,体现管理稳定性;二是要求2023年和2024年两个连续年度的收益均排名行业前20%,展示业绩的持续优异性。
下表呈现的正是同时满足这两项筛选标准的医药行业基金产品。

嘉实郝淼管理的嘉实互融精选基金专注于创新药领域的长期布局,并顶配配置港股,这一策略带来了较大的业绩弹性。
东方红江琦原为中泰证券研究机构的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2020年被东证资管特别引进,旨在弥补公司2019-2020年期间医药行业研究的不足,并挽回错失的投资机会。他在2022年发行的医药主题产品采取了均衡配置策略,成功取得了优异业绩。
圆信永丰肖世源管理的基金虽是近三年表现最佳的医药主题基金,备受部分投资者青睐,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业绩长期走势与中小盘指数高度相关。因此,我建议投资者应将其视为小微盘基金而非纯医药基金来评估。以下图表展示了中泰资管FOF经理唐军对肖世源的评价。

赵伟从农银汇理转投富国基金,是2019-2021年创新药行情的最早布局者和主要受益者。转会后,他继续重仓创新药,显示出较强的路径依赖,同时也新发行了一只全市场基金。
汇添富张韡是汇添富内部培养的基金经理,其代表作汇添富达欣基金获得了较多员工自购,这是我目前持有并看好的基金经理;正是“洞见”组合选择配置她的基金,才使得组合整体业绩并未受医药行业影响太大。
张韡曾在路演中表示有意通过修改基金合同增加汇添富达欣基金对港股的配置比例,但此事似乎没有后续进展,大概率已经放弃这一计划。
与此同时,张韡管理的另一只专注港股医药的基金——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QDII)表现出色,业绩强劲。该基金直接对标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具有较高的投资弹性。张韡坦言她无法准确预测港股医药板块行情的时机,因此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个股选择层面,以此获取超额收益。
前海开源范洁管理的中药主题基金在2021和2022年表现良好,但这属于公司战略性布局产品,并非源于其主动管理能力。事实上,她管理的其他医疗基金与重仓创新药的基金一样,业绩表现极差。
三、前50%的医药主动权益
下表筛选逻辑和上一节相同,选取了2023、2024两年业绩排名前50%(扣除上表后)的医药主动基金。

上表有几只是我正在关注的几位基金经理,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介绍一位备受认可的管理者——泰康的傅洪哲。
他曾在中欧基金担任高级研究员,2019年7月加入泰康公募,并于2022年3月开始管理医药主题产品。
傅洪哲的成名时机是2023年初,正值医药行业迎来最后一波大反弹行情。当时中药板块因疫情后放开带来的诊疗需求增长而表现强势,同期也有多位新生代医药基金经理开始崭露头角。
他之所以受到部分投顾主理人的青睐,我认为主要归功于他独特的路演风格——对医药行业分析透彻且坦诚直言。此外,他不存在太多沉没成本,能够专注于研究和业绩表现,同时也十分关注持有人的投资体验(反面:梭哈单一细分赛道,只追求弹性)。

四、结语
本篇文章主要梳理了医药行业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而未涉及医药指数的分析。这一选择基于我的观点:在医药这一复杂行业中,主动基金经理仍然具备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考虑到个人投资者通常缺乏专业医药背景知识,很难有效把控和跟踪医药的各个细分行业,因此借助专业管理者的经验和专长更为明智。

本篇文章未对医药投资逻辑进行深入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关键点:首先,该行业已经经历了估值和盈利的双杀,股价大幅下挫反映了市场的普遍悲观预期;其次,个人投资者通常难以精准把握医药行业反转的关键指标。股市的本质在于交易预期而非现实,当普通投资者才开始注意到还记数据好转时,股价可能已经提前反映了这一变化。
关于医药行业的具体投资逻辑,我个人认同鹏华陈金伟的四季报分析观点,这也是我最近将其买入观察仓的主要原因。

投资市场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好与不看好的逻辑。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无论观点对错与否,验证方法只有一个:股价是否上涨。
医药行业在2019-2020年经历了大幅上涨,培育了众多基金经理。在市场变化中,有人选择退出,也有人坚持深耕,默默耕耘。
我相信,那些坚持专注于医药行业的基金经理,终将迎来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这或许会如同科技行业一样,呈现"一代新人换旧人"的局面,让我们拭目以待这场前浪与后浪的较量。
风险提示:本文的观点和内容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记录个人在投资方面的成长,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天天基金创作者中心 @天天精华君 $长城消费增值混合A(OTCFUND|200006)$$泰康医疗健康股票发起A(OTCFUND|015139)$$圆信永丰医药健康A(OTCFUND|006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