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发证券2025年全球投资论坛的茶歇间隙,一位投资人笑着对我说:“现在的生物医药赛道,不懂AI简直像带着算盘进云计算中心。”这句玩笑背后,正折这个行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不再只是科技公司的专属,而是悄然成为破解生物医药“世纪难题”的关键钥匙。
“不可成药”的靶点,终于迎来克星?
传统新药研发常被形容为“大海捞针”:一个创新药从实验室到上市平均耗时10-15年,耗资数十亿美元,而最终成功率不足10%。其中最令人头疼的,是那些“不可成药”靶点——如同拥有坚固堡垒的疾病防线,传统方法难以攻破。
晶泰控股联合创始人温书豪在论坛上分享了一个生动比喻:“AI就像给科学家配了一副‘蛋白质透视镜’。”通过人工智能模拟,研究人员能直观看到靶点蛋白的3D结构动态变化,精准找到以往难以发现的结合位点。更神奇的是,AI驱动的机器人实验室能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高通量实验,将原本需要数年的初步筛选压缩到几周。
AI如何重构制药逻辑?从“试错”到“精准预测”
长春高新总经理金磊的分享,揭示了AI带来的更深层变革:“过去我们像在迷宫里摸索,现在AI给了我们一张动态地图。”他举例说,通过分析海量临床数据,AI能预测药物分子在人体内的代谢路径,提前规避可能失败的研发方向。这种“虚拟临床试验”虽不能完全替代真实试验,但能大幅降低试错成本。
更值得关注的是,AI正推动药物研发从“通用型”向“个性化”转变。例如在肿瘤领域,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数据和病理特征,AI能帮助设计针对特定突变类型的精准药物,让“一人一方”从理想走向现实。
资本视角:生物医药投资逻辑正在重构
论坛上多位投资人透露,评估生物医药项目的标准已悄然变化。“我们不再只看管线数量,更关注企业的‘AI赋能指数’。”一位私募基金合伙人表示,拥有AI平台的企业估值逻辑正在重构——它们不仅是制药公司,更是数据公司和技术公司。
这种变化在资本市场已有体现:2025年以来,具备AI药物发现平台的企业融资额同比增长超200%。资本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认可AI带来的效率革命。
冷静思考:AI不是万能药,而是“超级助手”
不过论坛中也传出理性声音。一位资深科学家提醒:“AI不会取代科学家,而是扩展人类智慧的边界。”药物研发中关键的生物学洞察和临床判断,依然需要科研人员的经验。AI的价值在于处理人类难以驾驭的海量数据,发现人脑难以捕捉的复杂规律。
此外,数据质量、算法透明度、伦理规范等问题仍是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正如一位与会者所言:“我们需要的不是AI神话,而是AI与生物学家携手共进的现实主义故事。”
未来已来:中国创新药的“换道超车”机遇
从论坛传递的信息看,中国企业在AI赋能创新药领域正迎来历史性机遇。凭借临床数据资源、算力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的多重优势,一批企业已在特定领域展现全球竞争力。当传统制药巨头还在艰难转型时,中国创新药企有望通过“AI+生物技术”的融合实现换道超车。
离场时,温书豪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最优秀的AI药物发现系统,应该让科学家有时间喝咖啡思考——而不是代替他们思考。”这或许正是技术与人最理想的关系:AI承担重复性工作,人类专注创造性突破。在生物医药这个需要智慧与耐心并重的领域,这样的人机协作,正悄然改写人类对抗疾病的未来图景。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好心态,理性看待市场波动!
#A股低开高走!国际资本看好中国资产#
#新华制药再度涨停#
#科技小登大揭秘#
$招商中证煤炭等权指数(LOF)C(OTCFUND|013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