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上海发布了一个重磅方案——《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我发现它在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信号:人工智能不再只是下棋、写诗的“炫技”工具,它正在真刀真枪地改造我们最熟悉的制造业。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这个方案到底有什么亮点,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一、目标很实在:3000家企业、100个场景,AI要“接地气”
这个方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空谈概念,而是定下了非常具体的目标:三年内,让3000家制造企业用上AI,打造100个示范场景,建设10个智能工厂。
这意味着什么?想象一下,未来三年里,在上海的工厂中,AI将不再是某个实验室的展示品,而是会成为流水线上的“新同事”。它可能是检测产品瑕疵的“火眼金睛”,也可能是预测设备何时需要维修的“老师傅”。这种规模化的推广,说明AI已经过了“尝鲜”阶段,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提出要培育5家综合集成服务商。这很关键!因为很多中小企业自己搞不定AI,就需要有专业的公司来提供“一站式”的AI改造方案。这可能会催生一批新的“制造业滴滴”或“工业美团”,专门帮工厂做智能化升级。
二、亮点解读:为什么说这个方案“很懂行”?
作为一个长期观察科技行业的人,我觉得这个方案有几个特别到位的地方:
1. “一业一策”,不搞一刀割方案意识到不同行业需求完全不同,所以提出了差异化推进:
l 电子信息行业:重点推机器视觉,就像给生产线装上永不疲倦的“质检员”
l 汽车制造:构建智能研发体系,让新车研发像软件迭代一样快速
l 高端装备:发展智能体应用,实现更自然的人机协作
这种思路很务实,说明制定者真的深入调研过各个行业的特点。
2. 重视“小模型”,不大而全方案特别提到要鼓励开发专用小模型。这一点我觉得特别明智。大家都知道ChatGPT这样的大模型很厉害,但在工业场景里,往往不需要“”的通才,而是需要在一个特定领域特别精深的专家。比如,一个专门检测螺丝瑕疵的小模型,可能比通用大模型更实用、更经济。
3. 关注“人机协作”的细节方案中提到了很多具体技术,比如物理仿真、工业元宇宙等。这些技术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都是为了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AI更好地理解真实的物理世界。比如,要让机械臂学会拧螺丝,光有数据还不够,还需要它在虚拟环境里反复练习,这就是仿真的价值。
三、真实案例:AI已经在车间里干活了
方案中提到的几个例子特别有代表性:
金山区亿凯达科技在做的事情很有意思——他们把AI用在机床上下料、喷涂这些重复性劳动上。这让我想到,未来工人可能不再需要亲自操作机器,而是成为机器的“管理员”,负责监控和优化AI系统。
通用电焊机的免示教智能焊接工作站更让人惊叹。传统焊接需要工人非常熟练的技术,现在通过机器视觉和AI建模,系统可以自动识别焊缝并完成焊接。这不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对工人技能的依赖,解决了制造业的“老师傅”短缺问题。
中科新松的移动机器人则展现了另一个方向——机器人不再被固定在一个工位上,而是可以灵活移动,在动态环境中完成复杂任务。这种灵活性对现代工厂特别重要,因为生产线的调整越来越频繁。
四、背后的深意:上海在布什么局?
为什么上海要如此大力推动“AI+制造”?我认为有几个深层考量:
1. 应对成本压力随着人力成本持续上升,用AI提升效率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上海作为经济高地,必须通过智能化升级保持制造业竞争力。
2. 抢占标准制定权方案中提到要制定人形机器人安全性检验检测标准,推动产品“持证上岗”。这很关键——谁先制定标准,谁就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
3. 培育新增长点AI+制造不仅是为了改造传统工厂,更是要培育新的产业集群。从智能机器人到工业软件,这可能催生出一个万亿级的新市场。
五、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虽然这个话题听起来离日常生活有点远,但其实息息相关:
l 就业方向:传统流水线岗位可能会减少,但AI系统维护、数据分析、人机协作等新岗位会大量出现
l 产品质量:AI检测能让产品瑕疵更少,我们买到的商品质量会更可靠
l 创新速度:研发周期缩短意味着新产品推出更快,我们能更快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成果
个人感受:读完这个方案,我最深的感受是: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不是那种敲锣打鼓的变革,而是发生在每一个车间、每一条生产线上的实实在在的进步。AI正在从“锦上添花”变成“雪中送炭”,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未来三年,如果大家有机会去上海的制造企业参观,可能会看到与传统工厂完全不同的景象:工人们戴着AI眼镜指导作业,机器人灵活地在车间穿梭,整个生产过程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而这,就是“AI+制造”正在为我们创造的未来。
投资有风险,得理性对待哦!欢迎大家一起分享看法!
#科技热点摊开业啦#
#A股突破4000点!下个目标位在哪?#
#美联储再次降息!12月降息与否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