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运作背后,是新兴科技企业寻求产业与资本深度融合的野心。
9月24日晚间,上纬新材(688585.SH)披露《要约收购报告书》,智元机器人及其核心团队设立的持股平台——上海智元恒岳科技合伙企业宣布,将以每股7.78元的价格要约收购公司1.49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37%。
这一价格与上纬新材当日收盘价110.08元相比,价差高达近15倍。若以9月25日该股再度涨停至132.10元计算,价差进一步扩大到16.9倍。
这场看似“打折甩卖”的交易,实则是智元机器人入主上纬新材“三步走”战略的收官之作。而其背后,是一家估值150亿元的独角兽企业对未来资本平台的精密布局。
01 精心设计的收购方案
智元机器人对上纬新材的收购展示了一场资本运作的精准操作。
整个收购过程分为三个精心设计的步骤。第一步发生在7月8日,智元机器人通过协议转让方式从原股东手中获得29.99%的股份,这一比例精准控制在30%的要约收购触发线之下。
第二步,原控股股东SWANCOR萨摩亚及其关联方放弃全部所持股份的表决权,确保智元机器人顺利获得控制权。9月23日,这些股份已完成过户登记,智元机器人正式成为上纬新材的控股股东。
第三步即当前进行的要约收购,智元机器人计划以每股7.78元的价格进一步收购37%的股份。收购完成后,智元机器人及相关方将合计持有上纬新材66.99%的股权,实现对公司的绝对控制。
这一收购价格虽然与市场价差距巨大,但符合《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即“对同一种类股票的要约价格,不得低于要约收购提示性公告日前6个月内收购人取得该种股票所支付的最高价格”。
02 资本博弈与市场反应
这场收购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要约价格与市场价格的极端差异。
截至9月25日,上纬新材股价已飙升至132.10元,而智元机器人的要约收购价仍维持在7.78元。这意味着,如果收购顺利完成,智元机器人仅凭此笔交易浮盈就将超过185亿元。
市场对此反应强烈。自7月8日宣布智元机器人入主计划以来,上纬新材股价在17个交易日内大涨1320%,从不足7元一路狂飙至百元以上,成为2025年A股市场首只“十倍股”。
对于要约价与股价间的巨大差距,上纬新材证券部工作人员解释称,本次要约收购价是基于此前协议的约定价格,与公司被收购停牌前的股价相近。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要约收购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根据此前协议,原控股股东SWANCOR萨摩亚已承诺以其所持33.63%的股份接受要约,这意味着仅有3.37%的股份需要从其他渠道获得。
03 战略意图与资本布局
智元机器人此次收购的深层战略意图十分明确。
表面看,智元机器人坚决否认“借壳上市”传闻,并表示未来12个月内无重大业务调整计划。但市场普遍认为,此举是为未来资本运作铺路。
收购完成后,智元机器人将持有上纬新材三分之二的股权,这一比例为其后续资本运作提供了充足的“安全垫”。无论是发股融资还是并购资产,都不必担心控制权被稀释。
智元机器人的产业链合作模式也揭示了其资本布局思路。近年来,智元机器人与软通动力、卧龙电驱等产业方共同设立多家子公司,以绑定产业资源。未来这些子公司发展成熟后,上纬新材可作为资本平台,收购产业合作方所持股份,实现资源整合与资本退出。
进一步看,掌握一家上市公司平台,还能为智元机器人未来可能的分拆上市或资产证券化提供更多可能性。
04 行业背景与未来展望
智元机器的资本操作并非孤例,而是具身智能行业竞争白热化的一个缩影。
2025年以来,具身智能领域融资活动活跃。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星动纪元等同行企业相继获得大额融资。在这一背景下,智元机器人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抢占资本市场先机,具有战略意义。
对于智元机器人而言,控股上市公司不仅能提供更高效的融资渠道,还能通过资本平台整合产业链资源。上纬新材在新材料领域的积累,也有助于智元机器人降低生产成本并拓展工业应用场景。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若收购完成,上纬新材有望转型为人形机器人平台化公司。这一转型前景正是市场给予上纬新材高估值的重要原因。
05 意味着啥?
本次交易完成后,智元机器人及其关联方将合计持有上纬新材66.99%的股权,恰好超过三分之二的绝对控制线。这一持股比例意味着智元机器人在决定公司重大事项时拥有绝对话语权。
流通盘较小的上市公司更易成为资金炒作对象。数据显示,上纬新材外部流通股仅占公司总股本的约15%,这解释了为何该股能在短期内出现超过十倍的涨幅。
智元机器人的这次资本运作,为科技独角兽企业如何对接资本市场提供了全新范式。
#机器人迎新催化:马斯克将开专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