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板块反复活跃!能追吗?#
最近,我常在科技股的涨跌中感到迷茫——既想抓住AI革命的机遇,又担心成为泡沫的接盘侠。偶然间注意到$诺安精选价值混合(OTCFUND|001900)$,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我在科技浪潮中寻找宝藏。它背后清晰的逻辑、扎实的布局,让我对“投资科技”这件事有了新认知。
一、这次AI爆发有何不一样?
回望历史,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投资浪潮,但这次AI的爆发,却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颠覆性”。过去,AI更多是实验室里的黑科技,而如今,它已经渗透到基金投顾的各个环节——从客户需求分析到投资策略生成,从风险提示到情感陪伴,AI就像一位全能助手,让投资服务更高效、更贴心。
更关键的是,这次AI浪潮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算力+生态”的全面进化。基金公司纷纷采购万张GPU显卡,部署“满血版”DeepSeek大模型,甚至自研金融大模型,试图打通宏观经济数据与产业链动态的关联。这种技术密度,远超以往任何一次技术迭代。
但说到底,AI的价值在于“赋能”而非“替代”。就像盈米基金的“AI小顾”,虽然能快速生成投顾内容,但真正打动客户的,还是背后投研团队的经验与温度。这让我明白,未来的投资,将是“机器智能+人类智慧”的共生体。
二、中国科技如何在开源的星火中突出重围?
在AI浪潮中,开源生态的崛起让我看到了中国科技的另一种可能。过去,我们总担心核心技术“卡脖子”,但DeepSeek开源大模型的成功,打破了这种焦虑。这个由中国人主导的开源项目,不仅吸引全球23万开发者参与,还衍生出30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覆盖医疗、工业质检等领域。
更值得关注的是,开源正在重塑全球创新规则。中国开发者数量突破千万,RISC-V架构芯片全球出货量占比50%,量子算力也首次大规模开放。这种“技术扩散—商业闭环—生态反哺”的模式,让中国科技企业从“跟随者”变成了“规则制定者”。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开源需要长期主义,像华为的鸿蒙系统,投入数百亿研发才初见成效。但就像中科院专家所说:“开源是数字文明的底层逻辑,中国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机遇。”
三、我们如何抓住这次浪潮机遇?
面对科技股的剧烈波动,我总结了几条实操建议:
1. 分散布局:把资金分配到AI应用(医疗、教育)、机器人硬件等不同赛道,避免押注单一概念。
2. 动态止盈:对短期涨幅超50%的标的,若财报研发投入下降,果断减仓。
3. 逆向布局:利用财报季回调机会,参考科创综指市盈率分位点(当前45%),低于30%时启动定投。
说到底,科技投资需要“看长做短”——既要看到产业趋势,也要敬畏市场波动。
四、选择诺安精选价值混合的原因何在?
1. 基金经理:唐晨的“斑马股”哲学
唐晨自2022年底接手这只基金,虽然任职回报尚不突出,但他的投资风格让我很放心。他擅长在市场预期差中挖掘“斑马股”——既有白马股的业绩确定性,又有黑马股的爆发潜力。比如重仓的信达生物、康方生物,都是创新药领域的小龙头,符合他“不抱团、重价值”的理念。
2. 业绩表现:高弹性与严控回撤
近一年基金收益14.76%,跑赢沪深300指数近25个百分点,夏普比率0.78,说明收益与风险控制相对均衡。虽然历史最大回撤超45%,但近一年回撤控制在23%以内,优于多数同类产品。
3. 持仓结构:聚焦医药生物,拥抱创新红利
基金90%的仓位押注医药生物,重点布局创新药、生物科技等赛道。前十大重仓股中,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都是研发费用占比超100%的硬核企业。这种集中持仓,虽然波动大,但符合科技成长股的特性。
4. 操作风格:高换手率背后的灵活性
171.85%的换手率,看似激进,实则是通过高频调仓捕捉行业轮动机会。比如2024年四季度加仓AI芯片,2025年一季度转向低空经济,这种灵活性在震荡市中尤为重要。
5. 风险提示:高波动下的自我认知
虽然基金业绩亮眼,但必须承认其高风险属性——近一年最大回撤23.37%,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建议用3-5年不用的闲钱定投,避免短期追涨杀跌。
站在2025年的春天,我深感这次科技浪潮的深远影响。AI的爆发不是简单的工具升级,而是生产关系的重构;开源生态的突破,让中国科技有了走向世界的底气。而诺$诺安精选价值混合(OTCFUND|001900)$,就像一艘装备精良的船,载着我们在科技股的海洋中探索前行。
投资永远是认知的变现。与其焦虑市场涨跌,不如像那位基金经理说的:“在分歧中找共识,在混沌中建体系。”咱们普通投资者能做的,就是保持学习,保持耐心,用专业工具放大自己的认知半径。毕竟,科技向善,投资亦如是。
@诺安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