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基金投资策略#
$前海开源嘉鑫混合C$
2025年作为人形机器人公认的量产元年,行业热度持续攀升。春晚舞台上的精准舞蹈、机器人马拉松中的稳定步态、世界机器人运动会上的高难度动作,一系列惊艳表现印证着技术的飞速进化。电商平台上,轻量化人形机器人首销即售罄,3000多人预约抢购的热潮彰显市场热情;B端市场更显火爆,超千万元的行业订单已达17单,头部企业全年订单额突破11亿元,让人不禁疑问:人形机器人真正商用已近在咫尺?
然而,热度背后,商用落地的现实距离仍需理性审视。从订单数据看,2025年行业呈现“订单潮涌”与“交付谨慎”的鲜明反差。头部企业虽斩获数亿元大额订单,但年度交付目标多集中在数百台规模,部分企业试产规模不足1000台,与市场期待的大规模量产仍有差距。这背后是技术、成本与场景三大核心关隘尚未完全突破。技术层面,实验室中的流畅动作难以直接复制到复杂现实环境,工业场景下的快节拍作业、消费场景中的精细交互,都对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环境感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尚无任何一个场景能实现人形机器人长期稳定运行。
成本控制仍是商业化的关键瓶颈。尽管轻量化机型售价已降至10万元以内,但全功能工业级机器人成本仍居高不下,当前主流产品成本与“经济替代人力”的阈值存在显著差距。业内测算显示,只有当单台成本降至2万美元以下,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替代才具备经济可行性,这需要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生产工艺优化等多环节突破。场景适配同样滞后,当前应用呈现“哑铃型”结构:工业场景占比超70%,集中在搬运、巡检等低附加值任务;服务场景则局限于导览、咨询等简单功能,缺乏能支撑行业持续增长的标志性落地场景。
资本市场对行业的态度也呈现分化特征。聚焦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前海开源嘉鑫混合C基金,凭借精准布局上游核心零部件环节,年初曾斩获56.24%的净值涨幅,但近期回调明显。这一波动并非个例,回顾科技产业投资历史,任何颠覆性技术从概念到商用都要经历“估值冲高—业绩验证—估值回归”的过程。2013年移动互联网、2019年新能源赛道的发展均显示,技术爆发初期的估值溢价往往伴随高波动,当市场从“概念炒作”转向“业绩兑现”,回调成为行业筛选优质企业的必经阶段。
当前基金回调的核心原因,在于市场对量产进度的预期修正。基金采用“0%-95%股票仓位”的灵活配置策略,2024年四季度果断加仓至80.1%,精准踩中技术爆发红利,但随着量产不及预期、成本下降速度放缓,前期积累的估值泡沫需要消化。不过,回调也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布局机会。从历史经验看,科技赛道投资的超额收益往往来自对“技术拐点”的把握,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政策端“具身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地方政府纷纷设立产业基金,技术端具身智能与硬件迭代加速,这些长期逻辑并未改变。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理性看待短期波动,聚焦长期价值。人形机器人商用不会一蹴而就,预计未来3-5年将先实现工业场景规模化应用,消费端商用则需更长时间培育。投资中应关注那些在核心零部件、场景解决方案上具备技术壁垒的企业,避开纯概念炒作标的。$前海开源嘉鑫混合C$ 的双基金经理制与股债平衡策略,正是通过“成长选股+风控兜底”的组合,应对行业波动,这种策略在科技赛道的长期投资中已被证明有效。量产元年的启幕,不是商用终点的宣告,而是行业爬坡过坎的开始,唯有跨越技术、成本、场景三重关隘,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走进产业与生活。

#晒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