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1 16:55:59 天天基金iPhone版 发布于 福建
2026年,很有可能是机器人产业良性循环真正启动的元年!

麻了,今天真的麻了……扭秧歌、跑马拉松、参加运动会……这些新闻里人形机器人的“忙碌”景象,确实让人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充满遐想,但二级市场的震荡又实实在在地考验着每一个参与者的神经。结合我最近看到的资料和思考,我想聊聊对这个领域的真实看法。


说实话,当“十五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把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摆到那么核心的位置,特别是明确将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列为未来五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时,我内心是相当振奋的。这感觉就像国家给整个科技产业发展确定了长期方向。规划里强调“以科技突破赋能实体经济升级”,这可不是空话,这意味着资源、政策都会向这里倾斜。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这次真的是被推到了舞台中央,迎来了一个可能是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 。


为什么政策这么重要?人形机器人,或者说具身智能机器人,现在还是个新兴行业,技术门槛高着呢,需要大量的突破和创新。现在“十五五”规划直接给具身智能定了位,这无疑是对行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助力 。我相信,这些政策能有效刺激整个产业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推动技术更快进步。技术好了,产品自然就好,好的产品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新需求。咱中国这市场,潜力太大了。一旦产品真的做到“可用”、“好用”,在政策的东风下,整个产业完全有可能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机器人行业的长期发展来看,当前机器人产业已从概念迈向规模化落地阶段。《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从“技术验证期”向“规模化商用期”快速过渡,其中我国市场占比近半。而这一起,都得益于我国政策、技术、市场的“三重合力”。


首先是政策,这个自上而下的推动力太关键了。不仅是国家层面战略性的支持,地方政府的动作也快得很。青岛、深圳这些地方,最近密集出台专项政策,设立百亿级的产业基金、建技术验证平台,这是实打实的资金和生态支持。上海更是给力,核心技术攻关最高能补贴5000万,北京亦庄有校企联合实验室补贴和数据券,广东、武汉、河南等地设立的专项基金总规模都超过150亿了,覆盖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这种支持不仅仅是给钱,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优秀的企业快速匹配到优质的供应链资源,构建起生态圈。这效率,国外真未必比得上。

其次是技术基础。国内高校资源密集,前沿研究水平很高,这对产业是巨大的赋能。像人形机器人这种新兴行业,成熟的供应链是没有的,很多硬件都得重新开模、反复打磨。这时候,能找到配合度高、技术能力又强的供应商,那真是金子般珍贵。而且,技术进展确实看得见。虽然特斯拉的Optimus三代据说设计定型要推迟到明年一季度了 ,但国内厂商的动作并不慢。智元机器人今年1月就累计下线了1000台,傅里叶去年也交付了100台,小批量验证已经在进行了。更核心的是,具身智能背后的技术,比如多模态大模型(VLA模型)、像PaLM-E、RT-2这样的世界模型,它们的迭代和充实虽然市场可能不太敏感 ,但这才是决定机器人未来智能水平的关键。RT-2那种能把网络知识转化到机器人控制、甚至表现出一定推理能力的技术 ,想想就让人激动。

第三就是市场前景了。这个空间,我个人感觉是被严重低估的。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物流搬运、公共服务(比如养老护理)、甚至家庭消费服务等场景,潜在的应用太广了,客户群体覆盖多个领域 。大家也可以想想看,如果具身智能的能力真的不断完善,机器人不仅能进工厂,还能走进家庭、商场、医院,它潜在的终端数量,可能会远超汽车或者任何单一交通工具。它的多功能性决定了这个行业的想象空间几乎是无限的,甚至可能从根本上提升人类的生产效率 。已有机构预测,2025年是中国市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当年市场规模可能在53亿到160亿之间 ,到2029年,全球市场预计达到324亿美元,中国市场有望占到750亿人民币左右,差不多是全球的32.7% 。到2030年,国内产业规模甚至可能突破860亿 。在老龄化加剧、人力成本攀升的大背景下,这个需求增长是有坚实基础的。

可惜的是,“市场先生”从来都不会按着剧本来演绎。10月以来机器人板块的震荡调整,确实让不少投资者,包括我自己,有过焦虑 。核心原因还是还是短期缺乏重磅产品,或者像Optimus那样量产节奏的预期有点边际变化 。市场资金现在确实更关注那些每天都能看到表层变化的板块,对产业底层技术(比如VLA模型的进步)这种“慢变量”的改善,反应没那么快 。但这恰恰可能是个机会。产业上、技术上的变化其实很良性,进展也快,只是市场的反馈偏短期。我相信,这些慢变量的价值,会在不远的将来被市场重新发现。


展望未来几年,我觉得路线图渐渐清晰了。2025年到2026年上半年,很可能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诞生划时代产品的“从零到一”阶段。而2026年下半年开始,行业可能会正式进入产业化放量的起点 。当然,放量不是一蹴而就的。技术在放量过程中会快速迭代,反过来又会让机器人渗透到更多新的场景,带来新一轮的放量。这是一个动态的、自我强化的循环过程,而2026年,很可能就是这个良性循环真正启动的元年 。


落到投资上,面对技术路径尚存变数、个股波动剧烈的现实,我选择了一条更稳妥的道路:借道主题基金——前海开源嘉鑫混合(A:001765,C:001770)。原因非常清晰:


1.深度聚焦,纯度极高:从最新的三季报披露看,其前十大重仓股100%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核心企业,完美贴合我看好的主线方向。


2.专业护航,分散风险:基金团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深入研究,能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捕捉产业链(执行器、减速器、丝杠、传感器、电机、AI大脑等)中的优质机会,有效分散单一标的的技术风险和波动。


3.业绩亮眼,回控优秀:数据最有说服力:基金自2016年12月成立以来,A类份额累计收益率达143.34%,显著超越同期沪深300指数37.40%;近一年涨幅55.06%,同类排名高居第127;近六个月涨幅0.62%,同类排名第2200,多个阶段业绩持续领先。更难得的是其风险控制能力:近三年最大回撤仅为30.12%,优于53%的同类型基金,甚至跑赢众多宽基指数。这种在收益与风控之间取得的精妙平衡,正是我这种长期价值投资者梦寐以求的。


4.应对波动,定投为佳:我自己也是非常理解一些小伙伴对机器人板块的分歧和可能回调的担忧。我的建议是:采用长期定投的方式布局前海开源嘉鑫混合基金。这样一方面可以摊薄成本,提升持有体验;另一方面能帮助我们克服人性弱点,无视短期波动,真正分享人形机器人产业从孕育到爆发这个长周期的丰厚回报。


行文至此,我的观点基本已书写完毕,不过我还是想跟前海开源嘉鑫的持有人两句心里话。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站在“十五五”的起点,有国家战略的强力背书,有看得见的技术进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支撑。短期的市场波动,更多是情绪和预期差的表现,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颠簸。产业的底层逻辑——政策、技术、需求的三重合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在不断增强。我相信,这个领域正在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2026年或许就是这轮波澜壮阔行情的真正起点。毕竟,见证并参与一个可能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产业崛起,本身就是投资最大的魅力之一!!!$前海开源嘉鑫混合C$ $前海开源嘉鑫混合A$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