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耕科技赛道投资多年,机器人作为万亿级赛道,从2023年起就是我重点布局的方向。这段投资经历不仅靠产业研判锁定了优质标的,更通过精细化策略应对了多轮市场波动,最终实现了超出预期的组合收益,也沉淀了对科技类基金的投资心得。
1. 研判布局,锚定指数基金做核心配置:2023年初,我团队通过跟踪IFR数据发现,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年增速已连续三年超15%,国内机器人密度虽快速提升,但距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且特斯拉Optimus原型机迭代让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露出曙光 。我们判断机器人产业正从1.0向2.0跨越,此时布局正当其时。对比多只产品后,最终选定国投瑞银中证机器人指数基金(A类:021895)作为核心标的——它跟踪的中证机器人指数覆盖80家全产业链企业,上游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应用的“哑铃型”结构,能全面捕捉产业红利 。当时该基金刚筹备,我们结合机构资金属性,以1.2亿元分三批建仓,首批3000万元在基金成立首日入场,后续两批分别在净值回调2%、3%时补仓,降低建仓成本。
2. 灵活调仓,用卫星策略增厚收益:2024年二季度,半导体赛道拥挤度攀升,而机器人指数与主流科技指数相关性仅0.68,分散风险优势明显 。我决定用“核心+卫星”策略优化组合,核心部分继续持有国投瑞银那只基金,占机器人基金仓位的60%;卫星部分则精选两只主动基金,一只聚焦绿的谐波、双环传动等减速器细分龙头,另一只侧重医疗机器人赛道,各占20%仓位。同年三季度,中证机器人指数纳入优必选CDR,我们预判成分股优化会带动基金净值走强,又将卫星仓位中5%加仓至核心基金,这波操作让组合当月收益提升了3.2%。
3. 应对震荡,靠网格交易对冲波动:2025年4月,受部分机器人企业研发不及预期影响,板块迎来一波快速回调,我持有的核心基金单周跌幅达7%。此时我们启动预设的网格交易策略,按此前设定的“每跌15%加仓、每涨25%减仓”规则,在基金回撤10%时加仓2000万元,同时赎回10%的卫星主动基金仓位,避免单一标的波动冲击组合 。期间不少机构急于抛售,但我们调研发现北京、上海等地百亿国资基金正密集布局产业链,且湖北人形机器人母基金已完成首笔投资 ,坚定了我们持有的信心。后续板块反弹时,我们在基金较加仓点上涨25%后减持部分仓位,仅这一轮网格操作就增厚了5%的额外收益。
4. 动态优化,锁定收益并预留布局空间:截至2025年10月,这只核心基金持仓已实现42%的累计收益,加上卫星基金的弹性收益,整个机器人基金组合年化收益率达28%。考虑到当前头部企业估值已接近合理区间上限,且部分细分领域出现估值泡沫,我们逐步将核心基金仓位降至组合的40%,锁定大部分收益。同时,我们注意到深圳新发布的机器人基金群侧重中早期项目 ,正调研适配的机器人主题私募产品,计划将赎回的资金投向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相关基金,为下一轮技术突破周期提前布局。
这段经历让我更明确,专业投资机器人基金,既要靠产业数据和政策动向锚定赛道,也要通过标的筛选、组合搭配和交易策略控制风险。科技赛道从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精准把握产业规律,就能在波动中把握确定性收益。


#4000点 到底要不要止盈?# #HBM4定价超预期!存储芯片迎超级周期# #A股低开高走!国际资本看好中国资产# #科技小登大揭秘# #科技热点摊开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