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4世界机器人报告》,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保有量约428.2万台,年安装量逾54万台,其中70%安装在亚洲。服务机器人市场也持续增长,2023年全球专业服务机器人安装量为20.5万台,医疗机器人安装量6100台,消费者服务机器人安装量为410万台,预计2024年机器人市场营收将达到461.1亿美元,服务机器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62亿美元,2029年将达到730.1亿美元。
近年来,AI大模型成为推动机器人能力进化的关键因素,让机器人有更聪明的“大脑”,如以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等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开始与人形机器人本体融合与进化,使人形机器人成为具身智能的关键载体。多元信息融合感知、人机自然交互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部件日益完善。
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家电、3C电子、光伏等多个行业广泛应用,从事智能搬运、分拣、质检、焊接等多种复杂任务,并且向更多行业延伸。服务机器人在办公(猎户星空机器人)、酒店(云迹机器人)、餐饮(擎朗智能)、家庭服务(石头科技)、医疗康养(优必选)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如星尘智能服务机器人S1可折叠衣物、炒菜等。特种机器人在空海探索、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仿人灵巧手机器人已在排爆、危化品处置等特种场景中进行实地测试。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国和消费国,机器人产业链形成较完整体系,覆盖上游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集成应用各环节。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45.57亿元,企业数量呈稳健上扬态势。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55.6万套,同比增长14.2%。国产机器人可靠性、安全性等大幅提升,中小负载机器人领域已形成国际竞争力,且成本较国外品牌低30%-50%。
业内人士认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活跃,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预计未来仍将保持发展势头。多家投行和智库机构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达到万亿级。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机器人将逐渐进入家庭服务、大健康、特种作业等复杂型多任务场景,走入千家万厂。
机器人的原理、应用和商业模式
工业机器人基本原理
通过伺服系统驱动机械臂,利用减速器降低转速并增加扭矩,由控制器接收指令并控制机械臂的运动,传感器感知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信息,实现精确操作。
应用场景:包括汽车制造、3C电子等行业,用于搬运、码垛、焊接、喷涂、打磨、包装等工作。
商业模式:以销售机器人本体及提供系统集成服务为主,同时提供售后维护、升级等增值服务。
企业案例:例如发那科机器人(FANUC),占据全球市场份额30%的老牌机器人企业,提供多达260种机器人产品,类型广泛,应用涵盖工业各个领域。老鹰天使投资的史河科技,属于中国的高空作业机器人头部企业,项目来源为2015年我在天使成长营讲课期间的路演项目,创始人为清华博士许华旸,项目近期完成多轮融资:史河机器人集中完成B++轮合计数亿元融资,部份投资方包括九智资本、舟山财金等国资基金 。史河科技的独有的摆臂多功能机器人在喷砂和清洗功能基础上,喷涂效率每小时可达500-600 平方米 。
AI智能体机器人基本原理
由感知器收集环境信息,传输到知识库,利用监督学习等AI范式自主学习,通过决策机制做出行动决策,由执行器执行决策。
应用场景:覆盖社媒、电商、医药、物流、制造业等行业,可完成各种复杂任务。
商业模式:大体通过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智能体解决方案,或收取软件使用许可费用盈利。
企业案例:Manus,自称“全球首个通用AI智能体”,具有“目标输入-成果交付”的端到端自动化能力;Genspark,将AI搜索转型为通用AI智能体产品,商业变现速度快。最近我们在关注一个AI浏览器智能体项目,在浏览器前端嵌入大量的自动化手段,帮助企业提升企业和KOL的官网、网店、社媒、账号的运营效率,包括数字营销、MCN管理、品牌出海等。老鹰基金种子轮投资的医者 AI 是国内首个使用“端云融合”大模型的落地应用,团队来自几位清华博士,公司采用MoE 架构大模型结合 AI Agents,复刻名医智慧,打造了肺结节、糖尿病、皮肤病等各类专项大模型,并与美年大健康、欢乐口腔等头部医疗服务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
具身智能机器人基本原理
融合多模态感知、运动控制、智能决策等技术,使机器人能够感知环境并做出相应的动作,以实现与环境的交互和任务执行。
应用场景:包括物流、巡检、救援、工业生产、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等领域。
商业模式:销售机器人产品,提供行业解决方案,以及后续的维护和升级服务。
代表性知名企业:智元机器人,专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和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梅卡曼德,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和AI+3D视觉。杭州六小龙之一宇树科技机器狗年销量高达2.37万台,约占全球市场69.75%的份额,其G1差不多是2025年全球出货量最高的人形机器人。老鹰资本生态投资的云深处科技7月份宣布完成新一轮近5亿元融资,由达晨财智、国新基金联合领投,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央视融媒体基金等机构联合投资。
脑机智能机器人基本原理
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捕捉大脑发出的神经信号,将其转化为机器人的控制指令,实现用意念操控机器人。
应用场景:主要应用于医疗康复领域,如智能仿生手、智能仿生腿、头控轮椅、脑控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等,还可用于脑功能评估与疾病辅助诊断。
商业模式:提供医疗康复设备及相关服务,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临床试验和治疗项目。
代表性知名企业:马斯克的Neuralink今年6月份宣布完成6.5亿美元的E轮融资,公司估值跃升至90亿美元。本轮融资由ARK Invest、红杉资本和Thrive Capital等知名投资机构领投。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Brainco),来自哈佛实验室的脑机科学博士韩壁辰,是老鹰资本波士顿天使基金在2016年天使轮领投的项目,其产品搭载AI算法和脑机接口,能识别动作意图,2018年公司回国落户杭州,2022年已经成为中国头部脑机接口企业,估值达10亿美金。2025年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强脑科技推出新一代仿生灵巧手Revo2。可完成0.1mm的亚毫米级操作精度,握力5KG,承载20KG,抓重比高达52.6,强脑科技最新估值13亿美元。
几大机器人赛道投资价值分析
工业机器人赛道
市场需求稳定且增长明确,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机器代人”成为必然趋势。经过多年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相对成熟。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清晰,包括核心零部件制造(如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等环节,投资者可根据自身战略选择不同环节进行投资,且各环节都有一定的盈利空间。
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
应用前景广阔:具身智能打破传统AI仅停留在虚拟数据处理的局限,让智能体与现实物理世界直接交互,可应用于工业制造中的精细操作、物流领域的高效搬运、家庭服务里的贴心协助等多个场景,潜藏着巨大商业价值。
资本关注度高:近年来,具身智能领域获得了资本的积极涌入,如2022年Figure AI成立后迅速揽获贝索斯、微软、英伟达等巨头注资,2023年智元机器人多轮融资累计数十亿,显示出市场对该赛道的看好。
技术发展潜力大:以ChatGPT和Deepseek为代表的AI大模型赋能机器人的决策能力,多模态传感器突破环境感知瓶颈,硬件成本也在大幅下降,自动驾驶和其他领域的精英纷纷投身具身智能领域,有助于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AI智能体机器人赛道
估值泡沫与竞争激烈:2025年AI智能体投资热度爆发,部分项目在无产品和收入时就获高额融资,估值受市场情绪驱动而非实际价值,如一些初创公司要求投资人“连投”两轮才能入场,且估值方式缺乏理性基准,多靠横向对比哄抬价格,投资风险高。同时,众多初创公司和大厂纷纷涌入,竞争激烈,技术壁垒不明显,多数公司依赖底层大模型“套壳”,难以形成独特护城河。商业化路径尚不明朗:AI智能体商业模式从“提供工具”向“交付价值”转变,以“交付结果”收费,月收入与使用量挂钩,波动性大,传统营收预测逻辑失效。
脑机智能机器人赛道
技术复杂性与高风险:脑机智能融合了神经科学、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技术迭代需要各学科共同推动。其技术难度高,面临安全性、读取传输效率等诸多问题,如植入式设备可能在大脑中产生炎症反应,且目前技术水平下,读取传输效率难以弥补大脑内植入物带来的风险。对于初创企业来说,研发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技术突破受阻,都可能导致项目失败,投资风险极高。脑机智能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研发设备购置、专业人才招聘等,且由于技术成熟度低,从研发到商业化落地的周期漫长,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投资回报,适合超长期主义的价值投资者。
机器人行业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工业机器人存在的问题:电气元件、机械部件等长期使用后易老化磨损,影响运行精度和稳定性,控制系统也可能出现故障,维修和保养成本较高。投资人争议相对较少,主要关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本体制造等领域的创新企业,以及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工业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5G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AI驱动自适应机器人系统等技术将推动其发展。但是工业机器人跨学科知识融合需求高,技术迭代速度快,需要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AI智能体机器人在数据隐私与合规的问题突出,上下文理解能力不足,部分企业的智能体还存在迭代能力不足,“人工纠错-模型迭代”闭环未打通的问题。投资人主要关注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数据资源优势以及应用场景的落地情况,对大厂背景或强技术背景的创业者较为青睐。未来AI智能体机器人将在医疗、教育、金融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提供个性化服务,助力人机协同创新,市场潜力巨大。同时AI智能体需解决伦理与隐私问题,确保决策透明、公正,不侵犯个人隐私,同时要应对技术失控的风险,防止超级智能带来的潜在威胁。
具身智能机器人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模型架构不够统一,具身智能模型的泛用性和实用性有待提升,量产和工程化层面存在问题,如机器人的大脑、小脑、肢体需要深度协同,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闭环尚未闭合。投资人对于具身智能的未来技术路径存在争议,如技术还未成熟,行业相对早期,机器人的稳定性、灵巧性、续航能力等都存在明显的缺陷,技术路线到底是RL(Reinforcement Learning强化学习)+VLA,还是世界模型(模仿真实世界),以及模型本身和数据的关注度权衡问题。具身智能已经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国家战略,在工业制造、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等场景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市场前景广阔。当然未来挑战很多,具身智能机器人面临高昂的研发成本、复杂的技术集成,以及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人机交互等问题。
脑机接口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神经信号的捕捉和解析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设备的便携性和舒适性较差,且存在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争议,如大脑数据的隐私保护等。脑机接口技术在远期医疗康复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帮助瘫痪患者重获行动能力,还可用于特种机器人远程操控等,人机融合的新纪元正在到来。@前海开源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