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开源嘉鑫混合C$ 盯着手机屏幕上机器人概念板块又一次刷新的涨幅数据,我的指尖在屏幕边缘反复摩挲,心里翻涌的懊恼像潮水般,一次次漫过理智的堤坝。这已经是这个赛道连续走强的第三个月,而我,终究还是成了这场财富盛宴外,最落寞的旁观者。
初次留意到机器人赛道,是在去年的行业峰会上。当时专家们热议工业机器人的产能扩张、服务机器人的场景落地,PPT上一串串增长预测看得人眼花缭乱。可那时的我,满脑子都是“技术不成熟”“商业化难度大”的固有认知。看着身边朋友兴致勃勃地讨论相关标的,我却摇着头泼冷水:“现在入局太早了,等技术落地、盈利稳定了再考虑也不迟。”我总觉得,好的投资机会应该是“稳”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却忘了新兴赛道的成长,从来都伴随着不确定性与爆发性。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并非没有察觉到趋势的苗头。身边的制造业朋友说工厂里的机械臂越来越多,楼下商场出现了能引导客流、解答疑问的服务机器人,甚至连家里的扫地机器人都更新迭代出了更智能的版本。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其实都是赛道崛起的信号,可我却被“谨慎”二字捆住了手脚。我总在等一个“完美时机”,等股价回调,等更多利好政策出台,等市场共识完全形成。却不知,投资世界里从来没有完美的时机,只有敢不敢抓住趋势的勇气。
真正让我意识到自己可能错过机会,是在两个月前。机器人赛道突然迎来政策红利,叠加几家龙头企业发布了超预期的业绩公告,相关个股集体大涨,板块指数一周内上涨超过20%。那一刻,我心里第一次泛起了焦虑。身边当初果断入局的朋友,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朋友圈里不时晒出的持仓收益截图,像一根根细针,刺得我坐立难安。我开始疯狂翻阅研报,复盘行业动态,越看越觉得这个赛道前景广阔,越看越后悔当初的犹豫不决。
可此时,股价已经脱离了最初的低位,相比我当初关注时,不少标的的涨幅已经翻倍。“现在买会不会太高了?”“万一追高被套怎么办?”这些念头在我脑海里反复拉扯。我每天盯着K线图,看着股价在高位震荡,既盼着它回调给我上车的机会,又怕它继续大涨,彻底与我无缘。有好几次,我都把买入指令输好了,手指悬在确认键上,却始终没有按下的勇气。我害怕成为那个“接盘侠”,害怕刚买入就遭遇回调,更害怕承受亏损的风险。
就这样,我在“想买”与“不敢买”的内耗中,看着机器人赛道一路走高。板块指数不断刷新历史新高,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市场上关于机器人赛道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而我,只能在一次次刷新行情时,感受着懊恼与悔恨。我常常想,如果当初我能少一点固执,多一点对趋势的敏感度,是不是就能把握住这次机会?如果在股价刚启动时,我能克服内心的犹豫,果断入局,是不是现在也能分享赛道成长的红利?
这种懊恼,不仅仅是因为错失了盈利的机会,更因为它让我看清了自己在投资中的短板。我过于依赖过往的经验,对新兴赛道缺乏包容与敬畏;我追求绝对的安全,却忘了投资本身就是一场与风险共存的博弈;我总在等待确定性,却忽略了趋势的力量往往比短期的波动更值得重视。这些认知上的局限,让我在机会面前望而却步,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溜走。
如今,机器人赛道依然在强势上涨,而我也渐渐从最初的极度懊恼中冷静下来。我知道,再沉浸于过去的遗憾已于事无补,与其纠结于“没上车”的悔恨,不如把这次经历当成一堂深刻的投资课。它让我明白,投资不仅需要理性的分析,更需要敢于拥抱趋势的勇气;不仅要看到风险,更要学会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
未来的市场还会有无数个像机器人这样的新兴赛道出现,我或许还会面临类似的抉择。但我相信,这次的遗憾会成为我成长的养分,让我在下次机会来临时,能够放下不必要的顾虑,更果断、更理性地做出选择。毕竟,投资之路没有捷径,每一次错过与遗憾,都是在为下一次的把握积累经验。而那些曾经让我们懊恼的过往,终会变成照亮前路的灯塔,指引我们在投资的海洋中,走得更稳、更远。@前海开源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