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神操作#
以前聊机器人产业投资,我总觉得像跑半马,看着方向明确,跟着大部队走就行,无非是捡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热门概念,直到这两年盯市场才发现,这赛道早从慢悠悠的半马,变成了拳拳到肉的格斗场,想赚钱得先解码里面的门道。
先说为啥变“格斗场”了?前几年我投资机器人板块,看的是“有没有”,比如工厂里能不能替代人工,家里能不能有个扫地机器人。现在不一样了,拼的是“好不好”“专不专”。就像以前买手机只要能打电话就行,现在得比摄像头、比芯片、比系统。机器人也一样,工业机器人要比精度,服务机器人要比AI交互,连物流机器人都得比路径规划的效率,没点真本事根本站不住脚。
那普通人想进场,该抓哪些“密码”?我总结了三个最实在的方向。
第一个是“卡脖子”的零件,这是格斗场的“拳头”。你想啊,机器人再厉害,没有好的减速器、伺服电机,就是个空架子。以前这些核心零件大多靠进口,现在国内企业慢慢能做了,比如有些公司的减速器精度能跟国外品牌掰手腕,股价这两年也悄悄涨了不少。投这个方向,其实就是赌“国产替代”的进度,只要技术能落地,就不怕没市场。
第二个是“细分场景”的王者,这是格斗场的“走位”。别总盯着“通用机器人”这种大概念,太宽泛了。反而像“手术机器人”“仓储机器人”这种专做一个领域的,更容易成气候。比如手术机器人,能帮医生做微创,精度比人手还高,现在很多大医院都在用;仓储机器人更不用说,电商大促的时候,全靠它们在仓库里跑断腿。这些场景里的龙头企业,就像把一个技能练到了极致,别人想抢饭碗没那么容易。
第三个是“AI+机器人”的结合,这是格斗场的“大招”。以前的机器人更像“按剧本办事”,教它做什么就做什么。现在加了AI就不一样了,能自己学习、自己适应环境——比如家里的机器人能记住你的生活习惯,工厂的机器人能自己处理突发状况。这两年不少公司都在往这个方向靠,有的把AI算法做得更聪明,有的把机器人的“感官”做得更灵敏,这种“1+1>2”的组合,未来潜力真不小。
当然,格斗场也有风险,比如有的公司光喊口号不做实事,有的技术看着厉害却落不了地。所以投之前得多看两眼:是不是真有核心技术?产品有没有实际销量?别被“机器人”这三个字忽悠了,本质还是得看公司的赚钱能力。
现在投机器人产业,早就不是“随便买个概念就能赚”的时代了。得像个拳击手一样,盯着对手的拳头,找准自己的机会,要么靠核心零件硬刚,要么靠细分场景走位,要么靠AI大招破局,想清楚这些,才算摸到了机器人产业的投资密码,当然最方便就是买机器人基金$前海开源嘉鑫混合C$ ,专业的事情留待专业的人士管理。@前海开源基金


$前海开源嘉鑫混合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