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打开账户,看到$前海开源嘉鑫混合C(OTCFUND|001770)$两个多月带来超过20% 的收益,我会心一笑——这次对机器人产业的深入研究没有白费。
作为一名野生炒股人,我每天都在追踪市场动向。两个月前,当市场注意力还集中在AI概念股时,我却将目光转向了机器人赛道,并选择了$前海开源嘉鑫混合C(OTCFUND|001770)$。
今天,机器人概念已成为市场热点,我想与你分享这次投资背后的真实思考过程,以及我如何把握住这次机会。
发现投资机会:我与机器人领域的“触电”时刻
七月中旬,我在梳理行业政策时,几条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政策面上,我发现2023年底工信部已经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而各地政府也在积极跟进,特别是湖北省设立了10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这种力度的政策支持,让我意识到机器人产业已经被提到了战略高度。
更吸引我的是技术面的突破。特斯拉的Optimus Gen3设计已基本定型,预计今年底正式落地;国内企业也在迅速跟进,比如云深处科技的DR02人形机器人已经可以在各种户外环境中作业。
产业资本的动作也很大,自2022年以来,全球众多产业巨头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作为一个经历过几轮科技周期的投资者,我深知当产业资本和技术突破形成共振时,往往意味着一个大的投资机会来临。
基金选择过程:为什么是前海开源嘉鑫混合C?
确定了机器人赛道后,我开始寻找合适的投资工具。市场上与机器人相关的基金不少,但我最终选择了前海开源嘉鑫混合C,原因有几点:
业绩表现让我眼前一亮。数据显示,该基金近一年涨幅达76.48%,近半年更是达到29.55%,在同类基金中排名靠前。特别是,它自成立以来累计净值增长率达172.95%,长期表现稳定。
我进一步分析了它的持仓,发现其前十大重仓股包括浙江荣泰、斯菱股份、北特科技等,这些大多是机器人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覆盖特斯拉、宇树科技等供应链企业,恰好精准布局了我看好的机器人核心环节。
我还特别注意到,该基金采用 “股债动态平衡+行业聚焦”策略,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为0%-95%,可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这种策略在波动市场中能更好地控制回撤。
费用方面,作为C类份额,该基金无申购费,持有30天以上免赎回费,十分适合我计划的中短期持有周期。
关键决策时刻:我为何敢在回调时下重手?
虽然看好机器人赛道,但真金白银投入时不免犹豫。当时该基金近1个月收益率为13.19%,正处于一个阶段性低点。
最终让我下定决心在那个周二果断布局的,是三个层次的判断:
产业趋势不可逆。机器人产业正呈现出 “技术定型+订单落地+量产筹备” 的递进逻辑。有研究判断,2026年行业需求有望实现五到十倍增长,这是产业化启动的典型特征。
估值已回到合理区间。尽管机器人概念之前已经有所表现,但这一波回调后,估值吸引力再次显现。我始终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非线性增长特征将快速消化估值,一旦量产启动,订单带来的高速增长效应会非常显著。
“车机协同”的独特优势。我特别看好中国企业在机器人领域的供应链优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也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电驱动、精密加工和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可帮助其快速切入机器人核心部件供应体系。
基于这些判断,我采取了“一次性买入+定投”相结合的策略,先投入计划金额的60%,剩余40%设置每周定投。这样既不会错过底部机会,又能平摊买入成本。
持有体验:波动中的坚守与感悟
买入后,基金净值并没有立即上涨,反而又经历了几天的震荡。那段时间,说不焦虑是假的,但我反复检视投资逻辑:
机器人产业趋势改变了吗?没有!
政策支持力度减弱了吗?没有!
公司基本面变坏了吗?没有!
既然如此,短期波动又何必担心?
转机出现在买入后的第三周。多地陆续出台机器人产业支持政策,优必选宣布斩获数亿元合同,基金净值开始稳步上涨。
真正的考验是在收益率达到15%时,身边有朋友建议我止盈。那个周末,我再次深入研究了机器人产业的进展:
机构指出,人形机器人板块发展趋势确定,2025年放量较为明确。而且泛AI应用的行情主线仍将延续,资本开支竞赛背景下,机器人或为最好的分支赛道。
最终我决定继续持有,仅做了小幅调仓。这个决定让我多获得了5个多点的收益。
基金经理:背后的智慧与默契配合
这次投资让我对前海开源嘉鑫混合C的基金经理团队有了更深的认识。
该基金由吴国清和李炳智共同管理,形成了独特的“稳健+进取”双轮驱动模式。
吴国清是清华大学博士,拥有9年+的基金管理经验,是科技产业研究员出身,深耕机器人、新能源领域。他的投资理念有着明显的“周期+成长”特征,既注重产业周期的位置,也关注企业的成长性。
李炳智则是固收领域专家,拥有8年+经验,擅长利率曲线分析与信用利差挖掘。他负责的债券仓位历史年化收益6.2%,为基金提供了稳定的收益基础。
这种“固收+成长”的搭配,使得基金在追求成长性的同时,也能较好地控制回撤。数据显示,该基金在2018年熊市、2020年疫情及2022年市场调整中,年度收益均为正,抗风险能力得到了验证。
未来展望:机器人赛道还能走多远?
站在当前时点,很多人关心机器人行情是否已经结束。我的判断是:这轮机器人行情可能才刚刚进入中场阶段。
从产业进度看,特斯拉Optimus Gen3的定型被视为关键节点,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将是产业分水岭。一旦Optimus Gen3正式定型,2026年有望实现5万台量产,至2030年冲刺年产百万台目标。
从市场需求看,未来三年人形机器人将大规模进入工厂场景,五年内有望渗透至部分家庭与社会化服务领域。这种场景拓展将带来巨大的需求空间。
从估值角度看,当前机器人板块相对于其他科技赛道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随着订单的持续落地,企业的业绩将逐步兑现,进一步支撑估值。
我的计划是:在收益率达到30%时止盈三分之一,剩余部分设置移动止盈线。这样既能锁定部分利润,又不会错过后续可能更大的行情。
回头来看,这次投资成功并非侥幸,而是基于对产业趋势的深入研究、对投资工具的细致比较,以及对市场情绪的理性判断。
在未来的投资道路上,我相信像机器人这样的科技突破会越来越多。而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持敏锐的眼光,在产业爆发前夜果断布局,并在市场狂欢时保持一份清醒。
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个人投资经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