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开源嘉鑫混合C$ 2024年9月以来,人形机器人指数累计涨幅超90%的行情让不少投资者陷入纠结:高位震荡下,这个被视为“未来十年大级别Beta机会”的板块还能布局吗?回顾两年多的跟踪与投资经历,我认为答案藏在产业周期与估值逻辑的平衡中。
初识人形机器人板块是在2023年,当时特斯拉Optimus原型机的动态还只是科技新闻,板块内多数企业仍以传统业务为主,相关布局多停留在研发阶段。彼时我正从新能源赛道逐步撤离,却因对机器人技术成熟度存疑,错过了2024年初的第一波启动行情。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新兴产业投资往往需要对技术趋势有前瞻性判断——正如基金经理吴国清所言,周期成长股的机会往往出现在“行业拐点与技术突破的叠加期”。
2024年四季度成为板块行情的关键转折点。特斯拉宣布2025年量产计划,华为等国内科技巨头纷纷布局产业创新中心,行业从概念验证迈向商业化落地的信号愈发清晰 。更关键的是,板块成分股中占比三成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凭借成熟的制造能力快速切入机器人产业链,形成了“低估值+强催化”的独特优势——2022年至2024年,该板块PE从50倍降至21倍,估值消化充分后迎来价值重估 。此时我果断通过主题基金布局,虽经历2025年3月因关税因素引发的3%回调,但坚定持有终获回报。
当前板块的分歧本质上是短期波动与长期价值的认知差异。从估值看,中证机器人指数49.23倍的PE处于历史46.47%分位,虽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但考虑到行业93.6%的年复合增速预期,长期估值溢价具备合理性 。从产业进展看,海外龙头2025年千台级部署计划已进入倒计时,国内企业小批量订单落地,机构持仓占比从2024Q4的2.52%持续提升,增量资金入场趋势明确 。这些信号与当年新能源从“概念”到“量产”的转折期高度相似,而当前板块4000亿元的核心市值,较汽车行业4万亿元规模仍有10倍成长空间 。
布局策略上,我的经历印证了“分批建仓+聚焦核心”的有效性。2025年3月回调期间,我利用基金定投方式加仓,既摊薄了成本,又避免了精准择时的难题。在标的选择上,放弃了纯粹的主题炒作标的,重点关注两类企业:一是深度参与海外龙头供应链的核心零部件企业,二是具备AI算法与硬件制造双重优势的科技公司——这与机构资金“回避边际变化驱动标的,聚焦产业链地位稳固者”的策略不谋而合 。
对于当前想入局的投资者,需警惕两类风险:一是个别标的PE超400倍的估值泡沫,二是技术落地不及预期的产业风险。但更应看到,劳动力短缺与AI技术迭代的双重推力下,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服务业的应用需求已不可逆。正如投资中常说的“浪潮思维”,站在产业爆发的前夜,短期波动终将成为长期趋势的注脚。建议以3-5年周期为视角,通过灵活配置型基金分散风险,重点关注上游核心部件与AI融合两大主线,在市场震荡中把握布局机遇。
@前海开源基金 $前海开源嘉鑫混合A$


#晒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