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机器人投资故事,始于2023年秋天一个加完班的深夜。刷手机时,看到一条某知名车企“灯塔工厂”里数百台机械臂协同作业的视频,那种精准和高效让我大受震撼。第二天,我就在理财APP上搜“机器人”,跳出来的前海开源嘉鑫混合C,近一年收益已经涨了不少,介绍里写的“汽车产业链”、“智能制造”正好戳中我前一晚的兴奋点。我没多想,抱着“再不买就晚了”的心态,第一次投了5000块。这,就是我“跟风入场”的起点。
真正的细节在于之后的心态变化。买入后,我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每天下午三点前,必定要反复刷新好几次APP,看着净值估算那条线上下跳动,心情也跟着坐过山车。如果估算涨幅超过2%,那天晚饭都吃得香;要是泛绿,就连同事都看得出我情绪不高。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基金持仓的一只核心股票因为一份做空报告盘中大跌,导致当天净值估算暴跌近4%,我当时正排队买咖啡,看到手机弹窗心里“咯噔”一下,差点把手机给摔了。那种焦虑是真实的,是一种对未知亏损的本能恐惧。
转折点发生在一次小小的“顿悟”后。我发现自己虽然天天看涨跌,却连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具体是做什么的都说不上来。于是,我强迫自己改变。我开始利用通勤时间,不是刷短视频,而是听一些深度的行业 podcast。我第一次搞明白了“谐波减速器”是机器人的“关节”,而基金重仓的某家公司,正是这个领域的国内龙头。我还记得看到一篇调研纪要里,该公司工程师说“我们的产品寿命测试已经对标国际顶尖品牌”,那一刻的兴奋感,远超过看到某天净值上涨2%。我的关注点,神奇地从“价格”转向了“价值”。
今年春天板块回调时,我虽然也亏了钱,但心态稳了很多。因为我大致明白,回调是因为市场风格切换和短期涨幅过大,而不是机器人不灵了。我甚至做了一件以前绝不会做的事:在净值跌到2.1元左右时,又加了3000块钱的仓。这个操作不是基于什么高深技术分析,仅仅是因为我相信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认知。
如今,我的持仓终于有了令人欣慰的浮盈,但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不是这个数字,而是我终于戒掉了“盯盘”的焦虑。我投资的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我慢慢开始理解的、正在发生的产业革命。这段经历告诉我,真正的“神操作”,不是踩准每一个波段,而是在喧嚣中建立起自己的认知护城河,然后耐心等待。 机器人赛道长坡厚雪,我已经准备好了用耐心陪它走下去。@前海开源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