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当前A股市场的多数投资者 对国内经济修复较为悲观,因此股票市场呈现出在风险偏好收敛情形下市场选择相对确定性的品种。而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认为,银行板块可能具备攻守兼备的性价比优势。
由于经济的修复程度将决定整体市场的风险偏好。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和地产政策放松的背景下,经济内生动能逐渐恢复,经济大概率走势修复趋势。当前市场更多的分歧在于修复的强度,而非是否修复。
1、守——若经济为弱修复
经济弱修复是当前市场的主流观点。在这一情形下,低估值高股息策略占优,与当前的中特估体系相契合。当前板块 PB估值为 0.58倍,股息率为 5.04%。估值和股息率相较其他板块处于较优的水平,具备一定性价比优势。
2、攻——若经济为强修复
若经济修复强度超预期,当前市场存在的预期差将修复,银行受益于经济复苏,业绩改善,作为典型的周期性品种,估值也将提升。
3、银行中长期逻辑:业绩与估值的分歧收敛
当前银行整体PB估值为 0.58倍,对应 ROE为 12.8%。从 ROE的趋势上看,增速的回落主要是2011-2019年,从 20%+回落到 10%+,对应 PB估值从 1.6倍回落到 0.8-0.9倍的区间内, PB估值回落幅度超过 40%。而疫情三年 2020-2023Q1,银行整体 ROE保持基本稳定,但估值从 0.8-0.9的区间继续回落到 0.5-0.6的区间。一般来说估值的快速回落对应的是业绩回落的过程,但当银行业绩趋稳,其 PB估值仍然持续回落。若考虑疫情因素,反观海外市场,在经历疫情后,银行板块估值均陆续回到疫情前水平。由此,我们认为需要考虑板块是否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
一直以来,市场对银行的低估值,一方面归因于经济增速回落使银行业绩增速的回落,这一点,我们认为在估值上已经有所兑现;另一方面归因于对资产质量的不确定性。根据此前国新办的数据,截至 2022年上半年,过去 5年,中国银行业 累计处置不良贷款约 12万亿元,超过此前 12年总和,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 29万亿元。可以看到,近年来不良资产处置的力度持续加大,银行体系的不良率下降,拨备覆盖率持续提升,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
对银行资产质量风险的担忧主要来自于 2个方面:地产风险及城投风险。
地产风险:
2022年 11月以来,房地产政策暖风频频,在稳主体、稳需求和保交楼方面均有一系列政策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企流动性有所缓解,信用风险得到缓释,预计后续地产行业风险大幅暴露的可能性降低,行业不良生成趋于平稳状态。同时, 以时间换空间的风险处置思路,也使房地产领域总体资产质量可控。
城投风险:
城投风险的爆破不会是大面积的,更大的可能是小量逐个爆破的形式,以时间换空间逐步化解。从长期看这是压制银行股长期估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城投风险能够化解,那么对银行估值的提升无疑是有利的。
随着市场对银行板块的关注度提升,我们认为业绩与估值的分歧将成为中长期银行板块行情演绎的主要逻辑 。
【保险】
寿险方面继续修复,储蓄险受预定利率下调的传闻影响,销售有一定放量,我们认为即使后续从 3.5%的保险利率下调到 3%,价差优势仍然存在。在经历了 2020-2022年连续 3年的保费收入回落,基数见底,基数效应在今年也能够对保险业绩改善形成数据上的支撑。更为重要的事受益于线下展业场景修复,代理人数降幅趋缓,质态提升,对保险负债端的持续性仍可以有所期待。
财险方面继续维持高景气度,车险保费有望保持增长。投资端来看,当前股票市场底部特征较为明显,在经济逐步修复、地产端风险缓释的背景下,若股票市场回暖也将增厚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整个板块来看,预计 2023年景气度有望延续向上趋势。
【证券】
在证保指数中,证券权重占了75%左右。证券主要与市场的风险偏好有关,目前尚未看到风险偏好提升的契机,后续可以重点关注政策方面,例如是否有稳增长政策、行业政策利好等,可能会成为风险偏好提升的催化剂。当前股票市场底部特征明显,若投资者险偏好扩散,那么证券也将迎来资金的青睐。
整体看,从基本面上看证券和保险板块的估值均处于历史低位,而当前股票市场的底部区域特征明显,在稳增长的政策驱动下,关注股票市场的风险偏好是否有全面扩散。整体上,我们看好证保板块在市场预期正向收敛情形下展开的贝塔行情 。
风险提示: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上文所提及的个股客观列示不作为推介。购买前请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指数基金存在跟踪误差。定投非储蓄,不能规避基金固有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