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已出现积极变化,政策不断支撑
从经济基本面看,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面临需求端承压下降、供给端特别是中游制造业产能相对过剩的双重压力,导致经济量、价承压。
然而,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已出现积极变化,多数变量出现明显拐点。
1)从短期来看,政策加码推动需求企稳。
2)中期地产周期方面,房地产市场调整接近尾声。
3)产能周期方面,产能投放也进入尾声。
我们认为,由于这些因素,宏观经济或处于复苏的早期阶段。未来,需关注各行业的积极信号,以进一步验证经济复苏的态势。
从政策来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经济增长目标、赤字率等关键指标的设定符合预期,这一结果也符合投资者对于政策加码的预期。
未来政策发力方向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
1)长期发展方向,如新质量生产力、科技领域,我们认为其后续政策空间广阔。
2)相对传统的行业方向,政策或将以稳为主,通过供给端政策发力,推动行业盈利恢复至正常水平。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政策将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调整展开,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
权益类资产的机会明显更优
从资产配置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权益市场的机会明显优于其他大类资产。
虽然目前赚钱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权益资产已经跑赢其他的资产一段时间,但是我们认为后续依旧有继续跑赢的空间,从配置角度来说,其性价比依然是比较高的水平。例如,沪深300的股息率,目前明显高于债券资产的收益率。
未来,我们认为市场主线或将从单一的科技核心资产,向多点开花转变,基于性价比的市场再平衡过程有望逐步展开。
因此,后续投资者在权益资产上,应采取更加均衡的配置策略。
同时,提前布局估值与基本面匹配度更好的板块,以及努力把握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部分行业中所存在的丰富的结构性机会。
从资金面来看,当前市场资金面整体较为乐观,主要表现为市场成交量的持续活跃。过去半年,市场成交量稳定在1.5万亿以上,处于过去5年较高水平。
当资金的活跃度较高,市场中价值发现的机遇会更容易,赚钱效应也会比较好,因此可能形成较好的正向循环。
另外,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由于权益资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相对其他资产更具吸引力,资金流向权益市场的趋势可能越发明显,也可能形成正向的循环。
关注新质生产力、科技、周期、消费等行业
从估值性价比来看,关注两种行业机会,自2024年9月以来,A股和港股市场的赚钱效应逐渐增强,虽然很多股票已经有不小的涨幅,但整体估值水平依然具有吸引力。
当前,市场估值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特征,由此,带来对两类行业机会的关注:
1)部分新质生产力和科技等方向的行业,由于AI的提振,估值修复较快,已达到或超过历史平均水平。虽然其短期估值可能领先于基本面,但是如果随着基本面的优化可以逐步消化估值,我们认为其依然是比较健康的,具备一定性价比。
2)周期、消费等行业的估值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基本面与估值的匹配度较高,投资性价比也比较突出。
出口产业链仍值得关注。2024年,出口链基本面较好,对应的标的也表现较好。其主要得益于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成本优势和性价比优势,推动了出口链的量价齐升。
然而,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出口链标的股价出现波动,主要受到加征关税的担忧以及关税落地的影响。
不过,我们认为这个影响更多的是在估值层面。从基本面来看,我们跟踪的许多出口链企业的订单等相关数据,依然保持良好,其原因在于部分优质公司的成本转嫁能力显著提升。
因此,我们认为出口链相关方向的投资机会仍然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
本文件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不属于基金的法定公开披露信息或基金宣传推介材料。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基金投资有风险,敬请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它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本公司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敬请投资人在购买基金前认真考虑、谨慎决策。
本文件的著作权归汇丰晋信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或者许可他人以任何形式对本文件进行复制、发表、引用、刊登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