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基金调研团#
上周参加了对诺安基金经理邓心怡的调研。
在这场调研中,作为一位积极关注科技成长投资机会的基金经理,她谈到了大量关于人工智能与国内科技的观点与投资逻辑,并明确表示,AI与国家自主可控战略会形成共振,是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这场调研值得听一听,今天就和大家伙一起来分享一下。
01聚焦科技
先简单了解一下她。
邓心怡早前曾在中国对外贸易信托从事投资研究工作,2020年11月加入诺安基金任研究部副总经理。
2022年7月,她开始担任权益基金经理,从研究转入了投资管理。
目前,她管理着诺安平衡混合、诺安稳健回报混合、诺安研究优选混合、诺安优势行业混合4只主动权益基金。
根据她在调研中的介绍,诺安稳健回报混合主要聚焦AI全产业链,诺安优势行业混合主要侧重机器人方向,而诺安研究优选混合则深耕电子板块。
02AI的杠杆
AI在邓心怡的眼中,被认为是“生产力的杠杆”。
她强调,AI的价值不在于模型本身的复杂度,而在于其能否带来“跃迁式”的能力提升,并真正落地于产业应用。
她表示进入AI时代后,电动车及其自动驾驶能力正成为新的基础设施载体,而未来,车外的人机交互终端或将由机器人或全新形态的智能体承担, AI的应用边界将进一步拓展。
03双轮驱动
具体到投资策略上,她坚持“双轮驱动”的布局思路。
一方面,捕捉模型迭代带来的下游应用爆发,在模型出现关键迭代时,迅速识别受益场景,并在商业空间与估值之间寻找平衡点,避免追逐过山车式的主题炒作,追求在合理预期下尽早实现收益。
针对市场对AI应用落地的疑虑,她谈到,国内外头部大模型平台企业的Token调用量持续高速增长,在推动金融、医疗等领域的效率提升方面也已具备明确商业价值,AI应用正在探索中逐渐落地。
在终端应用领域,她表示其重点关注是机器人与新型消费电子。
机器人方面,她认为具备高仿真训练平台的企业将成为核心受益者,而量产环节则考验着特斯拉等先行者的供应链整合能力。
消费电子方面,她认为交互形态正迎来颠覆性创新,比如从触屏到全息投影、从手机到可穿戴设备,而AI驱动的“感知—决策—执行”闭环将重塑硬件格局。
另一方面,跟踪算力硬件的周期性变革。
邓心怡认为算力硬件需求正经历结构性转变。
当前大模型训练正呈现“预训练—强化学习”双阶段特征,推动算力从通用GPU向ASIC等定制化芯片迁移,长期来看,ASIC因更高的能效比将成为主流。
同时,在国产算力替代方面,她指出国内企业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寒武纪、深算股份等公司通过模型适配实现了技术闭环,这也标志着自主可控链条正在逐步闭合。
在选股上,她则谈到会将机会分为“主题类” 与 “产业类” 。
主题类配置需把握阶段性窗口,产业类配置则需深度挖掘具备技术壁垒与竞争优势的企业。
04机会大于风险
对于当前阶段的AI板块投资,邓心怡认为在算力国产化提速、智能终端爆发、应用场景深化的三重驱动下,科技投资正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窗口,AI投资依旧是机会大于风险。
她也提及了她当前重点关注的三大方向:
一是应用端商业模式验证,特别是工具类与生态类公司的分化,以及C端沉浸式体验产品的崛起。
二是算力国产化与ASIC芯片,在这一方向上,她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国内芯片设计—制造—模型适配闭环的深化,以及全球ASIC市场份额的结构性增长。
三是终端侧技术突破,尤其是机器人虚拟训练平台的商业化落地与新型消费电子交互形态的普及。
05期待
最后,回看邓心怡过去几年的业绩表现,可以说在科技行情活跃的去年与今年以来,她都有着相当出彩的收益表现,可见她在科技投资上,还是比较有心得。
也希望她未来依旧能在科技这一方向上,继续斩获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