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驱动的智能化转型浪潮中,人形机器人正加速向汽车主机厂的生产制造与服务场景渗透。记者获悉,自今年10月起,中国一汽、江淮汽车等车企已密集发布招标公告,聚焦工业人形机器人的场景应用。
江淮汽车集团近日官网披露的“X255项目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招标公告”,涵盖设计、制造、包装运输、装卸安装及调试等全流程服务。该项目要求配备“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含电池)”,且需具备“高精度高自由度双手五指灵巧手”。据了解,X255项目是江淮在合肥肥西县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涉及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制造。
稍早的9至10月间,中国一汽也密集发布招标信息:9月“人形机器人工艺技术研究”项目落地长春繁荣工厂焊装车间,预算87.3万元;10月30日“服务场景人形机器人技术采购”项目最高投标限价达257.4万元,要求2026年7月31日前完成,两者均要求具备物流搬运、物料分拣等工业场景开发调试能力。
行业观察指出,人形机器人已在车企生产制造、物流转运、质量检测等核心环节落地,部分企业正探索其在后市场的应用。其价值不仅在于降本增效与智能化转型,更能通过复杂场景的感知决策数据优化算法,反哺智能驾驶系统。
11月5日小鹏汽车2025 AI日活动上,董事长何小鹏宣布,小鹏计划2026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规模量产,并开放IRON机器人SDK,联合全球开发者共建应用生态。其透露,宝钢已成为IRON生态合作伙伴,将在巡检等工业场景探索落地。
除小鹏外,奇瑞自研的“墨甲人形机器人”9月底再度公开,已在4S店、博物馆等场景完成产品讲解、自主开车门等任务。该机器人10月实现从L2到L3级智能能力跨越,具备多模态感知、自主任务执行及复杂环境适应能力。比亚迪、蔚来等车企也已推进工业人形机器人落地,优必选与比亚迪合作的Walker S2全尺寸工业机器人已开启量产,今年计划交付500台。
车企对人形机器人的加速应用,带动了产业链上市公司的合作。11月12日,中海达在互动平台称,已获小鹏具身机器人IMU姿态传感器定点并完成小批量样品交付;10月31日,中鼎股份表示为奇瑞墨甲机器人供应橡胶件;11月7日市场消息显示,蓝思科技正对接小鹏机器人的头部面罩、灵巧手及机身金属结构件供应,但对方量产计划尚未明确。
来源:财联社
#科技热点摊开业啦#
#多重利好催化!新能源走强#
#科技小登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