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攻克了传统固态电池中固-固界面阻抗大、离子传输效率低的核心技术瓶颈,为下一代高性能储能技术开辟了新路径。

有什么意义?
一是解决核心痛点。传统设计中电极与电解质间的固-固界面接触缺陷,导致离子传输阻力显著增大,严重制约了电池的实际应用效能。此次研究技术直接设计出新的解决方案。
二是开辟新思路。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的分子设计策略,在聚合物主链中同步引入乙氧基团(离子传导单元)和短硫链(电化学活性单元),成功制备出具有分子级界面整合特性的新型复合材料。当该材料作为复合正极的聚合物电解质应用时,系统能量密度获得突破性提升,较传统设计提高86%,还做出了抗2万次弯折的柔性电池,为可穿戴设备等柔性电子场景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
三是带来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分子级界面整合策略具有广泛的材料适配性,未来可通过调整功能基团组合,开发出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的定制化固态电解质体系,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领域的技术升级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此外,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新型电解质更厉害,能量密度达到604Wh/kg,是现在主流液态锂电池的快两倍,而且针刺不燃烧、120C高温下也不起火,彻底解决了电池安全隐患。
还有青岛能源所攻克了正极材料“零应变”难题,充放电时体积变化只有1.2%,循环1万次后容量还能保持92%,这些突破都不是停留在实验室的理论,已经进入工程验证阶段,离实际应用越来越近。
企业端的动作也跟着提速,产业化落地的节奏很清晰。
宁德时代计划披露第二代全固态电池进展,还在推进中试线;比亚迪首款全固态电池车型已经完成1300公里路试,重庆试产线也启动了,2027年就能批量装车;赣锋锂业重庆生产基地已经封顶,甚至开始给无人机供货,2025年固态电解质营收预计能超20亿元。
而且成本也有了下降的苗条,青岛能源所有干法工艺把电解质膜厚度压缩到12微米,材料成本降了40%,未来全固态电池成本有望降到液态锂电池的1.2倍。
同时,行业标准和联盟也在推进,11月会成立全固态电池产业联盟、发布技术白皮书,12月上汽MG4半固态电池板块车型就会批量交付,从技术到生产再到市场,整个链条都在加速跑。
#固态电池概念延续强势 你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