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已从传统人口红利驱动的竞争力,转向以机器人、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先进制造能力驱动的竞争力。”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埃夫特,688165.SH)董事长游玮称。这家安徽芜湖的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在技术依赖中崛起,生动诠释了中国制造从技术追赶、自主创新到生态赋能的转型之路。中国制造业不同领域皆有“埃夫特”,正是这些企业的进取,让中国制造在短短数年间增添了智慧与创新底色,也成为过去五年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而回望“十四五”,工业机器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企业,正以技术突破与战略转型,展现中国制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变革。
**从“强筋健骨”到“赋予灵魂”**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埃夫特的蜕变具有代表性。“十四五”期间,其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转向“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研发。2007年脱胎于奇瑞汽车设备部的埃夫特,早期避开外资主导的汽车领域,专注家具、卫浴等通用工业。通过十年自主研发与海外并购,其在2013-2023年间实现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机等核心部件自主化。近年研发重点转向智能化,去年成立启智机器人子公司,推出开放技术底座,推动机器人从“工具”向“智能体”演进。2025年2月,埃夫特发布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通过开放接口降低开发门槛,并创新推出RaaS(以租代售)模式,解决中小企业“买不起不会用”难题。目前其客户覆盖汽车、电子、锂电、光伏等头部企业,产品销量较五年前增长8倍。游玮表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在稳定性、精度上5年内有望拉平国外水平,智能化拐点临近。尽管行业“内卷”导致企业长期投入研发、利润承压,但机器人价格大幅下降,正推动制造业自动化升级从“精品盆景”走向“繁茂森林”。
**研发-制造-应用闭环**
紫微科技则代表了中国制造在“太空”的拓展。近期,其自主研发的B300系列货运飞船“迪迩五号”进入总装测试阶段,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支持100个载荷在轨工作,提供微重力试验、太空育种等服务。2024年,紫微科技将制造环节落地无锡梁溪,将老厂房改造为现代化飞船智能制造基地,计划明年在此年产6-8艘小型货运飞船。创始人张晓敏称,过去五年商业航天已形成新商业闭环,从“国家任务补充”成长为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力量。除飞船制造外,约四分之一技术人员专注“载荷服务”,满足物品、实验设备上天需求。他坦言:“经历多了,对航天更敬畏。”未来计划以C2000中型货运飞船构建商业空间站雏形,并探索“十五五”后期轨道级太空旅游能力。
**由小到大,由物及人**
低空经济领域,峰飞航空的进化是缩影。其创始人田瑜1999年进入电动航空行业,2017年创立公司,确立“由小到大、由物到人”路径:从货运无人机到载人eVTOL。今年7月,其V2000CG凯瑞鸥(吨级以上eVTOL)获全球首个“适航三证”,标志技术与适航突破;5座载人机型V2000EM盛世龙正推进适航取证,可用于低空出行、观光等场景。高级副总裁谢嘉称,峰飞依托产品成熟度、安全性及大量飞行数据,已在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场景完成应用探索,并在多国开展商业模式尝试。
这些企业的实践共同折“十四五”中国制造的变革:从追赶模仿到并行引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从链条节点到生态主导。竞争力的新内涵根植于创新、智能、绿色与高质量发展,通过传统产业数智化改造与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实现“老树发新枝”与“新芽成大树”的协同,而这一切源于敢于定义未来并将构想转化为现实的力量。
#高盛看多A股:慢牛正形成 还有约30%上涨空间##黄金创12年来最大单日跌幅!什么信号##CPO、PCB大反攻!行情空间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