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工信部、财政部与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关于2026—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这意味着,两年后还想继续享受购置税减免的新能源车,必须跨过一道更高的“技术门槛”。
这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政策微调,而是一次精准的产业引导。
从个人角度看,这次调整至少向我们传递了三个清晰的信息:
一、“普惠式”补贴正在退场,“技术驱动”成为新导向早几年,政策的核心是“上量”,鼓励更多企业入局、更多消费者购买。而如今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大幅提升,政策重心正从“量”转向“质”。通过提高技术要求(如续航、能耗、安全标准等),推动企业专注技术创新而非低端重复扩产。
二、出清落后产能,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一些依赖政策红利、缺乏核心技术的品牌,可能会逐渐失去补贴资格、加速淘汰。而头部企业由于研发实力强、技术储备足,反而会获得更有利的市场环境。这实际是一场“良币驱逐劣币”的供给侧改革。
三、为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竞争力铺路全球新能源竞争日益激烈,技术水准就是国际话语权。通过国内政策提高门槛,实际是倒逼车企提升产品力,使其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更能在海外市场具备持续竞争力。这是一盘着眼全球的大棋。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政策提前近两年公布,也给了市场充足的过渡与反应时间,体现出政策制定更加稳健和可预期。
长远来看,这有利于:
l 消费者买到更安全、续航更实、能效更高的车;
l 产业避免低水平价格战,走向健康差异化竞争;
l 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持续向上攀登价值曲线。
有人说,政策红利结束了。但我认为,它没有结束——它只是换了一种更成熟的方式,奖励那些真正投入创新、重视长期发展的企业。
最终,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个更强大、更技术自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这恰恰是政策最想到达的彼岸。
#10月你看好哪些投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