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讯10月3日电,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9000亿元,同比增长达24%。更令人振奋的是,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5300家,全球占比达到15%,形成了从基础底座、模型框架到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经过多年积累后迎来的爆发式增长。从专业视角来看,这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突破,更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
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值得关注。中国AI产业已经形成了"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生态。在基础层,华为昇腾、寒武纪等企业提供算力支撑;在技术层,百度飞桨、华为MindSpore等框架平台构建技术底座;在应用层,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进AI赋能。这种全栈式发展模式,使中国AI产业具备了自主可控的创新能力。
企业数量全球占比15%的背后,是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环境。政策引导、市场需求、资本支持、人才培养四轮驱动,形成了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平台。各地人工智能先导区的示范效应,加速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从区域分布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三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各具特色又相互协同。北京依托高校科研优势聚焦原始创新,上海突出产业应用特色,深圳则发挥硬件制造优势,三地协同构建了中国AI产业的"黄金三角"。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AI企业正在从技术追随者向创新引领者转变。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领域,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已位居全球前列。特别是在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方面,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实践经验。
9000亿元产业规模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上。人工智能正在深度赋能制造业、金融、医疗、交通等关键领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据测算,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将是其自身产业规模的数倍。
从全球视角看,15%的企业占比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的重要一极。与美国硅谷形成东西呼应之势,全球人工智能创新进入双引擎时代。这种多元化格局有利于全球技术进步,避免技术垄断,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造福全人类。
展望未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同时,也要注重人工智能治理和伦理规范,确保技术发展行稳致远。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的结果。这5300多家企业正在用自己的创新实践,书写着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新篇章,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务院:通过“人工智能+”行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