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交易软件时,屏幕上的新能源板块像被点燃了一样——宁德时代直线冲高,一度涨超10%,股价突破280元再创新高;阳光电源紧跟其后,储能逆变器业务的涨停板封单量比昨天多了三倍。群里炒新能源车的老张发消息:"完了,踏空了!"我盯着指数分时图上那根陡峭的阳线,突然想起七年前第一次跟踪新能源时的场景——那时候宁德时代还叫"ATL新能源",股价不到30元,市场都在质疑"电动车能取代燃油车吗?"
先还原现场:今天的新能源"暴走",到底有多猛?
近日的A股,新能源赛道几乎是"集体暴动":电池板块里,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跟涨超5%;光伏板块中,隆基绿能、通威股份均涨超8%;储能更是领涨全市场,派能科技、德业股份500px涨停。最让我震撼的是宁德时代的成交数据——单日成交额突破200亿,相当于某些小盘股全年成交总和。
这波上涨不是偶然。我翻了下近三个月的板块走势,新能源指数从6月的低点至今,累计涨幅已经超过30%。更关键的是,今天的上涨伴随着"量价齐升"——不仅股价涨,成交量也较前几日放大了25%。这说明资金不是"脉冲式"流入,而是"持续性"入场。
新能源的"景气度",这次真的不一样
新能源产业链这个板块的"情绪周期"——2019年政策补贴退坡,板块跌了40%;2021年"双碳"目标提出,暴涨150%;2023年产能过剩争议,又跌回原点。但这次不一样,我发现了三个"确定性信号"。
第一重确定性:政策从"画饼"到"落地",盈利预期稳了。以前新能源企业的痛点是"政策补贴依赖症"——补贴一退,利润就崩。但今年政策明显转向"市场化支持":7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新型储能价格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建立容量电价机制+容量补偿机制";8月财政部发布《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光伏、风电项目补贴发放周期从3年缩短至1年"。
最直观的例子是某储能企业——去年还因为"补贴不到位"亏损2亿,今年靠容量电价机制,单季度就赚了1.2亿。公司董秘在半年报会上说:"现在政策不是‘给糖吃’,是‘给饭碗’——我们可以算清‘建电站-卖电-拿补偿’的每一笔账了。"
第二重确定性:需求从"政策驱动"到"市场自发",增长空间打开了。以前新能源的需求主要靠"补贴刺激"(比如买电动车送牌照),但现在变了:
l 电动车:从"政策刚需"到"消费刚需"。 现在买电动车的客户,70%是因为‘充电方便+养车成本低’,只有30%是因为‘限牌’。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8月电动车渗透率突破45%(2020年才5%),其中非限购城市的销量占比从30%提到55%。
l 储能:从"配套工具"到"独立生意"。 过去储能主要是"光伏/风电的配套",现在随着"峰谷电价差"拉大(部分地区峰谷价差超1元/度),储能企业可以直接"低买高卖"赚差价。
第三重确定性:技术从"追赶"到"领跑",成本优势碾压全球。以前新能源的核心技术(如锂电池、光伏硅片)被日韩企业垄断,国内企业只能"低价竞争"。但现在不一样了:
l 电池: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比宁德时代一代CTP技术提升20%,成本却降了15%;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安全性(针刺不起火)直接秒杀三元锂电池。
l 光伏:隆基的HPBC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5.8%(行业平均23.5%),通威的HJT电池非硅成本降到0.2元/瓦(比同行低0.05元)。
国产储能逆变器的参数——效率99.1%(国际巨头西门子是98.5%),价格却只有西门子的2/3。展商负责人说:"现在海外客户排队下单,因为‘中国技术+中国成本’,没人能竞争得过。"
普通投资者该怎么"上车"?记住"三个看"和"三个避"
聊到这儿,有朋友会问:"现在追新能源股还来得及吗?"可以给三个真心建议:
第一个"看":看"技术壁垒",别追"同质化严重"的。 新能源赛道很广,但有些环节技术门槛低(比如普通光伏组件),竞争激烈,利润薄;有些环节技术壁垒高(比如储能PCS逆变器、电池隔膜),利润厚。优先选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比如宁德时代的CTP麒麟电池、阳光电源的1500V储能逆变器,这些技术能带来"定价权"。
第二个"看":看"海外布局",别只盯"国内市场"的。 国内新能源市场虽然大,但海外需求增长更快(比如欧洲储能市场年增速超50%)。优先选那些"在海外有产能、有渠道"的企业——比如隆基在欧洲建了5座组件工厂,阳光电源的储能系统在美国市占率超20%,这些企业能避开"国内内卷",享受海外高溢价。
第三个"看":看"盈利确定性",别碰"概念炒作"的。 新能源板块最容易出现"蹭热点"的公司——比如有些做传统家电的企业,突然公告"研发钠电池",股价拉两个涨停就套人。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企业有没有"已落地的订单""可验证的收入"——比如某储能企业,半年报里储能业务收入占比从15%提到35%,且订单排到2026年,这才是"真成长"。
第一个"避":避"产能过剩"赛道,选"需求扩张"的。 新能源有些环节(比如光伏硅片)已经出现产能过剩,价格战激烈;但有些环节(比如储能PCS、电池回收)需求还在爆发,产能供不应求。
第二个"避":避"重资产模式"企业,选"轻资产+技术"的。 很多新能源企业死在"自己建工厂、买设备",现在更聪明的做法是"专注研发+外包生产"(比如储能系统企业只做研发,电池包找宁德时代代工),这样现金流更好,抗风险能力更强。
第三个"避":避"短期情绪",做"长期跟踪"。 新能源的增长是"长周期"的(全球碳中和目标至少要到2050年),但从"调研到订单落地"可能需要半年,从"订单到业绩兑现"可能需要一年。我的策略是:用20%的仓位"试水"(选调研后机构评级上调的企业),再用30%的仓位"等待"(等季度财报验证增长),剩下的50%留着"补仓"(如果股价因市场情绪错杀)。
最后想说:新能源不是"炒作",是"全球能源革命的主战场"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新能源不是"炒短线"的赌场,而是"分享全球能源革命"的窗口。如果我们能抓住这波"政策+需求+技术"的三重红利,关注那些"有核心技术、有海外布局、有盈利确定性"的企业,或许就能在这场"长坡厚雪"的赛道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
(注:本文仅为个人行业观察,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新能源行业技术迭代快、竞争格局变化大,投资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
#新能源赛道活跃,光伏锂电机会来了?#
#新能源车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