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宣布,其第三批数字绿色债券成功完成定价,总额高达100亿港元。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香港自身的发债记录,更使其成为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一笔数字债券发行。
这批债券涵盖港元、人民币、美元及欧元四个币种,发行年期从2年延长至最多5年。四个币种的债券共获得了超过1300亿港元的总认购金额,超额认购约12倍。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特区政府这次发行的第三批数码绿色债券认购热烈,反映市场对相关代币化产品的支持;同时,也应用了多项创新技术,进一步推动以金融科技赋能债券以及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市场发展。
他明确指出,特区政府将通过恒常化发行代币化债券,助力市场建立更全面的基准,扩大数字金融的更广泛应用。
新加坡数字资产托管和钱包技术提供商Cobo RWA代币化业务负责人黄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本次香港发行全球最大规模的代币化绿债,说明代币化在效率与透明度上的优势已经被市场认可。链上发行与结算大幅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并实现了绿色项目数据的实时可追溯,这些都是传统债券无法比拟的。
8亿到100亿的跨越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强调,这是特区政府发行的第三批代币化债券,也是《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公布将发行代币化政府债券常规化后的首次发行。香港的独特优势让其在推动传统金融迈进数字资产时代方面尽占先机。这次发行结合香港既有的金融服务优势,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领先绿色及可持续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的代币化债券探索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21年,香港金管局就与国际结算银行创新枢纽香港中心合作开展Project Genesis,对代币化绿色债券发行进行概念验证。这一项目为后续的实践奠定了技术和法律基础。
2023年2月,香港金管局发行了全球首批由政府发行的代币化绿色债券,规模为8亿港元。这次发行成功验证了在香港法律体系下,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进行原生债券发行的可行性,覆盖了发行、二级市场交易、交收及付息等全生命周期流程。这是一次技术可行性的验证。
时隔一年,2024年,香港推出了第二批数字绿色债券,规模大幅提升至60亿港元。本次发行的特点在于多币种并行,首次将人民币、欧元纳入发行范围,与港元、美元共同组成了四币种结构。这不仅拓宽了投资者基础,也为数字资产的跨境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2025年的第三次发行,则标志着从试点走向常规化。在规模和技术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参与的银行数量从第一批的4家增加到10家,市场参与度显著提升。从8亿到60亿,再到100亿,三年时间里,香港完成了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化发行的跨越。
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唐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香港首次展示了一个受监管的、多币种代币化交收平台,使代币化债券不再只是技术实验,而成为与主流金融基础设施深度融合的产品。相比此前市场上“token包装传统流程”的方式,本次发行实现了结算层面的根本性创新。
全球首次应用央行数币交收
本次数码绿色债券的发行,在规模和年期都有显著提升。100亿港元的发行总额,相较第二批增幅近70%,而发行年期也从过去的最多2年延长至最多5年。
在技术上,本次在港元及人民币债券的一级发行中,引入了以"代币化央行货币"(即e-HKD和e-CNY)进行交收的选项。
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将央行数字货币真正应用于债券发行的交收环节。这意味着交易可以实现近乎实时的"券款对付"(DvP),极大地缩短了交收时间(从T+2到T+1,未来甚至可能T+0),并从根本上降低了交易对手方的信用风险。
香港金管局表示,本次发行的数码绿色债券将数字货币应用于交收环节。除传统的交收方式外,港元与人民币债券的一级发行还引入了以代币化央行货币进行交收的选项,有助于进一步缩短交收时间、降低成本和对手方信用风险。这也是全球首批在交收过程中应用人民币及港元代币化央行货币的数码债券。
唐博指出,过去大多数“代币化债券”仍然依赖传统支付系统,债券本体虽然在链上,但交收环节本质没有改变。而本次发行实现了债券代币与央行货币代币在同一链上进行原子化交收(DvP),真正完成了“债券上链+货币上链+交收上链”的闭环。这一变化意味着跨境结算风险大幅降低,交易效率成倍提升,也为人民币在国际绿色融资中的使用建立了全新的技术基础。
而在市场参与者方面,本次发行由汇丰、中国银行(香港)、交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东方汇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摩根大通担任联席全球协调行、联席牵头行及联席簿记行,渣打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瑞银担任联席牵头行及联席簿记行。
其中,交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摩根大通、渣打银行以及法国兴业银行这五家银行是首次参与的银行。与前两批发行相比,安排行和数字资产平台直接参与者数量均有所上升,投资者数量更是明显增多。参与的银行数量从第一批代币化债券发行时的4家增加到10家。
汇丰亚洲及中东地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表示,香港向来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创新。 这次于HSBC Orion平台发行的数码绿色债券录得破纪录的发行额,获得来自多个市场、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进一步凸显分布式分类帐技术在提升债券市场规模的潜力。
打造全球数字资产中心
代币化债券发行的背后,是香港打造数字资产领域全球创新中心的雄心。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表示:“自2023年以来,我们致力于每次香港特区政府数码债券的发行中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并寻求创新,以实现香港成为全球数字资产中心的愿景。”
2022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首次明确提出打造国际虚拟资产中心的愿景。2025年6月发布的《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进一步明确了发展路径,将代币化政府债券发行常规化列为重点工作,并为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提供诱因。
在这一政策框架下,香港在多个领域同步推进。在监管方面,香港证监会于2023年6月实施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发牌制度,将虚拟资产纳入监管框架。在基础设施方面,香港金管局推动建立数字资产平台,HSBC Orion等平台相继投入运营。在应用场景方面,除了政府债券,香港也在探索房地产、艺术品等现实世界资产的代币化。
本次发行中应用的代币化央行货币,更是香港在央行数字货币(CBDC)领域的重要探索。香港金管局自2021年起与国际结算银行创新枢纽香港中心合作,开展了多个CBDC项目,包括Project Genesis、Project Ensemble等。e-HKD和e-CNY在本次债券交收中的应用,是这些探索的实质性成果。
余伟文指出,本次发行应用了代币化央行货币,为未来融入其他形式的数码货币奠定基础,并促进不同数码基建之间的互操作性,发挥彼此之间的协同效应。
对此,唐博表示,未来香港的代币化债券将从“数字化债券”向“智能化绿色资产”演进。余伟文提到的“融入其他形式的数码货币”,不仅包括未来的代币化存款和监管型稳定币,也包括碳信用、可再生能源凭证等新型链上资产。未来的绿债可能会与实际减排数据、能源产量、碳价指数深度绑定,使债券利息、项目收益与真实环境表现动态联动,实现链上自动化的绿色合规审计。
唐博进一步指出,香港的优势在于兼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又坐拥与内地新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技术及绿色项目的天然纽带,因而有望成为绿色RWA(实体资产上链)的枢纽。
对于香港数字资产领域未来的发展,黄亮表示,本次发行表明香港正在实现代币化债券发行的制度化。未来,从基金份额到绿色融资、贸易金融,更多现实资产都将被推向链上,进而在香港打造出一个真正可互操作的链上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