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基金投资“心理账户”效应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而且已经花200元买好了票,但是在你马上就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这个时候去听音乐会意味着你需要再花200元买一张门票。你会不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呢?这一现象正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里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所提出的“心理账户”概念。
这种奇特的“心理账户”效应在基金投资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将“抛售掉的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亏损”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抛售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之后是一个实际的亏损。从账面亏损到实际亏损,后者在心理账户中感觉更加“真实”,也就更加让人痛苦,因而,许多投资者被套以后就失去理性操作的能力,甚至放弃操作。
另外一种基金投资的“心理账户”现象,就是把不同的投资列入不同的账户中去,比如把A基金和B基金的亏损和盈余严格分开,独立核算,并且由于“得到10元钱的快乐远低于失去10元钱的痛苦”规律,总是那些亏了的基金更让人不忍放手。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理性的决定。因为在过去三年的时间内,跑得最好的股票型基金和最差的基金的净值差距超过了50%。因为基金亏钱而决定守该基金直至解套,基本上可以等同于对跑得差的基金的一种奖励。因而在投资中,遵循理性经济法则,惕“心理账户”的消极影响,也是“长跑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这种奇特的“心理账户”效应在基金投资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将“抛售掉的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亏损”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抛售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之后是一个实际的亏损。从账面亏损到实际亏损,后者在心理账户中感觉更加“真实”,也就更加让人痛苦,因而,许多投资者被套以后就失去理性操作的能力,甚至放弃操作。
另外一种基金投资的“心理账户”现象,就是把不同的投资列入不同的账户中去,比如把A基金和B基金的亏损和盈余严格分开,独立核算,并且由于“得到10元钱的快乐远低于失去10元钱的痛苦”规律,总是那些亏了的基金更让人不忍放手。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理性的决定。因为在过去三年的时间内,跑得最好的股票型基金和最差的基金的净值差距超过了50%。因为基金亏钱而决定守该基金直至解套,基本上可以等同于对跑得差的基金的一种奖励。因而在投资中,遵循理性经济法则,惕“心理账户”的消极影响,也是“长跑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评论该主题
帖子不见了!怎么办?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