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子量化的“特殊”应用
某公募量化基金经理曾经在一次小范围路演中说过,当前很多量化团队就是不断寻找新的量化因子,然后去套市场,能解释,就加入模型,不能解释,就扔一边,这其实就是多因子模型的一部分现实。
这种思路适不适合投资暂且不论(多因子毕竟是当前的量化主流,虽然整体超额收益在下降,但也没变负,而且确实有人做的很好),但其实挺适合做号的,毕竟“数据流”一直是快速起号的法宝之一,曾经的研报“脱水”靠的不就是这个?而且普通个人投资者确实没空去拟合各种曲线,寻找他们字面意义上的“相关性”,这种号能给人非常强烈的“知识感”。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评论该主题
帖子不见了!怎么办?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