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3 14:01:15 天天基金iPhone版 发布于 天津
@天天基金创作者中心身边总有朋友问我,买基金到底咋才能赚钱?是盯着大盘天天操作,

#青禾创作计划# @天天基金创作者中心

#晒实盘#

身边总有朋友问我,买基金到底咋才能赚钱?是盯着大盘天天操作,还是听消息追热点?其实说来说去,就一个最简单也最管用的道理:基金这东西,就得抱着“长期持有”的心态,急不得、躁不得。你要是把它当成彩票,盼着今天买明天赚,大概率会失望;但你要是把它当成一场马拉松,耐着性子跟着跑,最后往往能拿到不错的结果。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伙好好唠唠,为啥投资基金非得坚持长期,这里面的门道、好处,还有那些血淋淋的教训,都给你扒得明明白白。
首先得搞懂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基金的钱到底投去哪了?咱们买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本质上就是把钱交给专业的基金经理,让他去买一篮子股票或者债券。这些股票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公司,债券背后可能是国家、地方政府或者优质企业。那公司的成长靠啥?靠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盈利积累,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能成的事。就像咱们养孩子,不能指望他今天刚上幼儿园,明天就考上大学,企业的价值增长也是个慢功夫。基金经理帮咱们选好赛道、挑好公司,接下来最需要的就是时间——让公司慢慢赚钱,让盈利慢慢兑现,基金的净值自然就跟着涨了。
你可能会说,那我就抓短期波动,低买高卖不也能赚?理论上是这么回事,但现实中没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为啥?因为市场短期的涨跌根本没法预测,就像天气预报都没法精准预测一周后的天气,更别说受政策、资金、情绪、外围市场等一堆因素影响的股市了。今天可能因为一个利好消息涨5个点,明天又可能因为一个利空消息跌3个点,来回震荡之下,普通人很容易被情绪带着走。我见过太多朋友,看到基金涨了就跟风追进去,结果刚买就跌,一慌就割肉止损;或者看到基金跌了就害怕,赶紧卖掉,结果卖完就涨,完美踏空。深交所的数据显示,A股散户账户的盈利比例才18.9%,大部分人都是在短期操作里反复被“收割”。而长期持有优质基金的投资者,年化收益普遍比短期交易者高出3-5个百分点,这就是时间给耐心者的奖励。
再说个最实在的好处:长期投资能让复利“发力”。复利这东西说起来玄乎,其实就是“利滚利”,本金生的利息,接下来还能接着生利息,时间越长,效果越惊人。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买的基金年化收益是10%,初始投1万元,10年后按复利算就是2.59万元,20年后就变成6.73万元,30年后更是能涨到17.45万元。你看,前10年才赚1.59万,后20年却能赚14.86万,这就是复利的魔力。但复利有个前提,就是不能频繁中断,你要是动不动就赎回,赚的那点收益还没来得及“生崽”就被你取走了,复利效应自然就没法发挥。
我身边有个阿姨,从2015年开始每月定投2000元沪深300指数基金,中间经历了2015年的、2018年的熊市,基金净值跌的时候她也慌,但没想着卖,反而觉得“跌了就是打折,能买更多份额”,一直坚持定投。到2020年底,她累计投入了14.4万元,基金净值已经涨到了22.6万元,年化收益接近9%。后来2022年市场又跌了,她还是没动,到2025年的时候,账户已经有30多万了。阿姨说她不懂啥技术分析,就知道“国家经济肯定会越来越好,指数长期肯定会涨”,就这么傻傻拿着,反而比那些天天盯盘的人赚得多。这就是复利+长期持有的力量,它不用你有多高的智商,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
长期投资还能帮咱们“熨平”市场波动的风险。市场就像坐过山车,有涨有跌是常态,短期来看波动可能很大,比如2025年4月央行降息后,某新能源主题基金单日净值波动就达5%,要是你刚好在那天买了或者卖了,可能就要承受不小的损失。但把时间拉长到3年、5年,这些短期的大起大落就会变得平缓。就像咱们看心电图,短期波动剧烈,但长期来看是平稳的趋势。基金投资也是一样,优质基金的长期趋势一定是向上的,因为它背后是经济增长和企业成长的支撑。宏观经济虽然有周期,但长期来看一定是螺旋式上升的,基金作为集合投资工具,能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比如宽基指数基金跟踪的是市场整体表现,随着经济发展,净值总会慢慢上升。
我还记得2018年的时候,市场单边下跌,很多股票型基金全年跌幅超过20%,当时身边不少人都慌了,纷纷赎回基金,有的人甚至发誓再也不碰基金了。但那些坚持持有的投资者,后来都尝到了甜头——2019年到2021年,市场迎来反弹,很多基金不仅收复了失地,还创造了新高。有数据显示,某股票型基金成立至今的收益率高达287.81%,但如果只看近五年的短期表现,收益率竟然是-11.48%。这说明,短期的下跌只是长期上涨过程中的“小插曲”,如果因为短期波动就放弃,就相当于在黎明前的黑暗里熄灭了蜡烛,永远看不到天亮。


长期投资还能帮咱们省下不少交易成本。可能有人觉得,一次申购赎回的手续费也就1.5%左右,不算多,但频繁交易下来,这些成本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侵蚀你的收益。比如你一年买卖基金4次,每次申购赎回费率加起来按2%算,一年的交易成本就是8%,如果基金当年的收益率是10%,扣掉成本后实际到手的就只剩2%了。有基金公司测算过,年换手率200%的投资者,交易成本占收益的比例高达15%,而长期持有者的这一比例不足3%。这就像你种地,本来收成不错,但你天天忙着收割、播种,光种子和农药的成本就耗掉了一大半,最后落到手里的自然就少了。
而且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也需要时间来验证。优秀的基金经理选股、配置资产,都是基于对行业趋势、企业基本面的长期判断,他们买的股票可能不是当下的热点,但未来3-5年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如果投资者持有时间太短,基金经理的策略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你就赎回了,相当于白白浪费了选优质基金的功夫。比如有的基金经理重仓布局新能源赛道,看重的是“双碳”战略下能源转型的长期趋势,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如果你持有一年半载没看到收益就卖掉,可能就错过了后续的大涨。
当然,不是说所有基金都能长期持有,长期投资的前提是选对基金。如果你选了一只赛道不行、基金经理能力不行、持仓混乱的基金,就算持有再久也可能赚不到钱,甚至会亏损。那怎么选对基金呢?其实不用太复杂,抓住几个核心点就行。首先看赛道,选那些有长期发展前景的行业,比如新能源、科技创新、消费升级这些,都是能持续5-10年甚至更久的趋势,只要趋势不变,基金就有长期上涨的基础;反之,那些短期炒作的赛道,比如某个政策临时刺激的行业,就算短期涨得猛,长期也容易跌回去。
然后看基金经理,基金经理是基金的“掌舵人”,同样的赛道,不同的经理操作,收益会天差地别。选基金经理要看他的任职年限,至少要经历过一轮牛熊周期(3-5年以上),能在市场大跌时控住回撤,大涨时跟上收益,这样的经理才经得起考验;还要看他的历史业绩,过去3-5年的排名是不是稳定在前1/3或1/2,而不是忽高忽低;另外还要看他的投资风格,是不是知行合一,比如宣称“价值投资”,就真的长期持有优质公司,而不是频繁换股追热点。
再看基金的持仓,底层资产扎实,基金才不怕波动。看持仓不用挨个分析个股,重点看集中度,要是基金把大部分钱都投在一两个行业或几只股票上,风险就大,一旦行业或个股出问题,净值会大跌;反之,持仓分散在几个优质赛道、多只龙头股上,虽然短期涨得慢,但抗风险能力强,长期更稳。还要看持仓股的质地,是不是行业龙头,有没有稳定的盈利增长和核心竞争力,这些优质企业就像“优质农田”,只要耐心耕耘,长期肯定有收成。
最后看基金规模,主动管理型基金的规模在20-80亿元之间比较合适,既能保证流动性,又能让基金经理有足够的操作空间;规模太小(低于2亿元)容易面临清盘风险,规模太大(超过100亿元),基金经理很难灵活调仓,收益可能会下降。被动型基金(比如ETF)则是规模越大越好,流动性更强,跟踪误差也更小。选对了这样的基金,长期持有才有意义,不然就算拿再久,也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可能有人会问,长期投资是不是就意味着“死拿着不动”?当然不是。长期投资是“深度研究+耐心持有+动态纠偏”的系统工程,不是盲目持有。如果基金的长期逻辑变了,比如原来的优质赛道变成了夕阳行业,基金经理离职了,或者持仓股的基本面持续恶化,这时候就该果断调整,而不是硬扛。比如2021年教培行业政策突变,很多相关基金单月下跌70%,要是这时候还抱着“长期持有”的想法,只会越亏越多。所以长期投资不是“躺平”,而是要定期复盘,比如每季度或每半年看一次基金的季报、年报,验证基金的成长性,如果营收连续两季度下滑,或者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变了,就要警惕,该止损就止损。
还有个常见的误区,就是觉得“长期持有就是越长越好”,其实不然,长期投资的期限也要结合自己的投资目标来定。如果你是为了3年后买房、5年后孩子上大学,那就没必要持有10年;如果是为了养老,那持有20年、30年都没问题。关键是要让投资期限匹配你的资金使用需求,避免因为中途急用钱而被迫赎回,打断长期投资的节奏。比如你计划5年后用一笔钱,就可以选择持有期限在3-5年的偏债混合型基金,既保证了一定的收益,又能在需要时灵活赎回;如果是养老资金,就可以选择股票型基金或指数基金,长期持有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
再说说定投,定投其实是长期投资的“好搭档”。定投就是定期定额投资,比如每月发工资后投500元,不管市场涨跌都坚持投。这样做的好处是,市场下跌时,你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入更多的基金份额;市场上涨时,买入的份额少,但之前买的份额已经在赚钱了,长期下来能摊薄投资成本,降低风险。很多普通人没精力去判断市场的高低点,定投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不用你择时,只要坚持,时间会帮你熨平波动。就像我之前说的那位阿姨,就是靠定投+长期持有,慢慢积累了财富。
我还有个朋友,2019年跟风买了一只科技主题基金,刚买没多久就涨了10%,他特别开心,觉得自己眼光好,又追加了一笔钱。结果没过多久,基金开始下跌,跌了15%的时候他扛不住了,赶紧赎回,亏了不少钱。后来这只基金因为底层持仓的科技公司业绩持续增长,2021年到2025年涨了一倍多,朋友后悔得不行,说要是当时能多拿几年就好了。这就是典型的“追涨杀跌”,被短期波动左右了情绪,最后错过了长期收益。
其实投资基金就像种庄稼,选对了种子(基金)、找对了土地(赛道)、找对了农夫(基金经理),接下来就需要耐心等待,浇水、施肥,不能刚种下去就想着收割。庄稼有生长周期,基金也有盈利周期,短期的风雨都是正常的,只要根基扎实,长期一定能有好收成。那些想着“一夜暴富”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农夫,最后只会一无所获。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咱们国家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随着科技创新、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会有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成长起来,这些企业会为基金带来持续的收益。基金作为专业的投资工具,能帮咱们普通人参与到这些优质企业的成长中,而长期持有就是分享这份成长红利的最佳方式。如果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就退出,相当于放弃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机会。


再说说心态,长期投资能让你远离焦虑。如果你天天盯着基金净值,涨了就开心,跌了就发愁,不仅影响心情,还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而长期持有不用天天盯盘,你可以把精力放在工作、生活上,不用被市场的短期涨跌牵着鼻子走。我认识一位老股民,以前天天盯盘,压力大得睡不着觉,后来改成买基金长期持有,半年才看一次账户,反而睡得香了,收益也比以前好。投资本来是为了让生活更好,如果因为投资影响了心情和生活,那就本末倒置了。
可能还有人会说,现在市场行情不好,长期持有不也是亏吗?其实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正是长期投资的好时机。因为行情不好,基金净值低,你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入更多的份额,等市场回暖的时候,收益会更高。就像买东西,打折的时候买更划算,基金也一样。2018年市场大跌,很多基金净值腰斩,当时很多人不敢买,而那些敢于在低位布局、长期持有的人,后来都赚了大钱。巴菲特说过,“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长期投资就是要做到这一点,在市场恐慌的时候坚持持有,甚至加仓,在市场狂热的时候保持冷静,不盲目追高。
还有个数据能说明问题,晨星2025年的报告显示,某股票型基金成立至今的收益率达287.81%,但如果只看近五年的短期表现,收益率是-11.48%。这意味着,如果你在这五年内买入又卖出,可能会亏损,但如果从基金成立时就持有到现在,就能赚近3倍。这就是长期投资的魅力,它能让你穿越牛熊周期,抓住长期的上涨趋势,忽略短期的波动。
总结一下,投资基金坚持长期持有,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实实在在的逻辑支撑:它能让复利发挥作用,让小钱变成大钱;能熨平市场波动,降低投资风险;能节省交易成本,提高实际收益;能让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充分发挥作用,分享企业成长和经济增长的红利。当然,长期投资不是盲目持有,而是要选对基金、动态纠偏,结合自己的投资目标确定持有期限。
投资是一场修行,考验的不是你的智商,而是你的耐心和心态。在基金投资中,那些能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的人,最终都会得到时间的奖励。与其在短期波动中追涨杀跌、反复被“收割”,不如选一只优质基金,抱着长期持有的心态,慢慢等待财富的积累。记住,基金投资,慢就是快,耐心就是最大的智慧。希望每一位投资者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在长期投资中实现自己的财富目标,让投资为生活添彩,而不是添堵。
#沪指跌破3900点关口! 如何应对?# #今年买基金赚了多少钱?# #银行股逆势走强!行情逻辑是什么?# #观点搭子团火热招募中!# #低估补涨号启航# #4000点 该恐高?还是怕踏空?# #11月基金投资策略#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