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锤子的人看啥都像钉子”(铁锤思维)——最早见于马克·吐温著作,后由查理·芒格在投资领域推广,成为批判单一思维模型的经典比喻。
这句话的出处,我们先不去追溯。这句话的确有道理吧!
之前,有一个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直困扰着我,后来“高手”帮解答了——从进化论的科学视角看,先有蛋的可能性更大;而从哲学逻辑看,问题本身可能隐含循环悖论。
我现在的问题是——先有锤子还是先有钉子?
为什么我会这么问呢?因为小孩最近迷上了削铅笔,用转速16000RPM的那种。我听到这种“滋滋”的声音不舒服,又不想打扰小孩的兴致。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我这,因为一次网购,为了凑钱满足优惠券的要求,我买了一把铅笔。铅笔刀一直放在那,已经不记得从哪来的了。
现在好了,凑在一起了,小孩开始“滋滋”了。我就不应该买铅笔。我们家是先有铅笔刀,再有铅笔的。
没想到跟“高手”的答案一样——锤子作为基本工具,在人类历史中早于钉子出现。
这大大超出我的意外,先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然后再用这套方法或方案去解决它能解决或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新问题解决不了,就发展更加先进的“锤子”,直到可以解决。
在生活中,好像还真是这样。现在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锤子——各种学科,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
但我感觉“钉子”更多或者说问题更多,“锤子”相对更少或者说答案更少。“钉子”比“锤子”多,如果不是这样,我们的世界的秘密早就没有了呢!哥德巴赫猜想也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都找不到合适的“锤子”。
如果我宣布我有一把万能的“锤子”,能解决现在所有“钉子”问题,那么你愿意买吗?
可能你会买,十年内只要不出现新型“钉子”,你都可以使用这把“锤子”,这把“锤子”的价格也就定下来了——十年的“存活”价值。
万一第二年,就找到了新型的“钉子”,你买的这把“锤子”就会掉价,但还可以解决旧“钉子”。掉价有限,心里还能接受。
可第三年,新型的“钉子”越来越多,人们对“新型的“钉子”越来越关注。你从我这买来的“锤子”会继续大掉价。但是,货已经卖出,我不保价,我要抓紧时间产生新“锤子”,再捞一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