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扶持计划# 指数基金投资:历史估值是导航灯还是误导灯?估值刻度尺量得出高低,却量不尽市场情绪与企业成长的千丝万缕。
“沪深300市盈率已处于近十年20%低位,投资价值凸显”——这样的分析报告随处可见。历史估值分析看似为投资者提供了一张简洁明了的“寻宝图”:低于平均估值买入,高于平均估值卖出。
但真实投资世界中,简单遵循历史估值百分位就能稳定获利的策略,往往会在复杂市场面前失灵。正如霍华德·马克斯指出的市场“钟摆效应”:证券市场的情绪波动类似于钟摆,虽然弧线中点最能代表“平均位置”,但钟摆停留在那里的时间非常短暂。
历史估值的科学内核历史估值分析之所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源于其背后的统计原理:市场波动围绕价值中枢循环往复。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等估值指标,结合历史百分位,确实提供了判断市场热度的客观尺度。
具体而言,市盈率历史百分位是把指数历史上的PE从小到大排序,查看当前估值所处位置。这一数值越小,表明指数当前估值越低。通常,低于30%被视为低估区间,高于70%则进入高估区域。回溯历史数据,当沪深300指数市盈率百分位低于30%时买入,持有一年的盈利概率接近八成,平均收益可达15%左右。
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在于:均值回归是金融市场的基本规律。如同地球引力作用于物体,估值长期来看也会向历史中枢回归。以标普500指数为例,尽管2021年4月其市盈率曾超过40倍,但截至2025年9月,指数点位反而比当时上涨了56%以上。这一案例中,企业盈利增长最终消化了高估值。
对宽基指数而言,历史估值分析尤为适用。因为这些指数成分股分散,代表整体经济发展,估值中枢相对稳定。例如,创业板50指数在2025年8月市盈率为30.57倍,处于过去10年16.91%分位,明显处于低估区间。
历史估值的边界与陷阱历史估值并非万能钥匙,其有效性存在明显边界。第一个陷阱是:不同行业有截然不同的估值逻辑。银行业PE长期在5-10倍波动,而消费科技行业可能长期维持在15-25倍以上。跨行业比较估值水平如同“拿大象与猫比体重”,缺乏实际意义。
第二个陷阱更为隐蔽:盈利结构变化可能使历史比较失真。当指数成分股盈利能力发生根本性变化时,过去的估值区间可能不再适用。新兴行业如科技、新能源等,可能因增长预期强烈而长期维持“高估值”,而传统行业可能因增长见顶而长期“低估值”。
第三个陷阱在于:估值指标的单一性。市盈率在高周期性和重资产行业可能失真,这时市净率(PB)或PEG可能是更好的补充指标。而且,估值百分位对时间窗口敏感——短期百分位与长期百分位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信号。
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向这些无法被估值指标量化的因素,往往在短期甚至中期内主导价格走势。投资者如果仅仅依赖历史估值,可能陷入“估值陷阱”或错过强势行情。
构建超越单纯估值的投资框架聪明的投资者不会单纯依赖历史估值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依据,而是将其作为综合决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框架至少包含三个维度:
估值与成长性的平衡。市值(价格)=净利润×估值,这一公式揭示了价值双重驱动本质。即使估值维持不变,企业盈利增长也能推动价格上涨。真正优秀的投资,是找到那些盈利增长能够消化甚至推动估值提升的资产。
如华夏基金李俊所言:“甄别真实业绩支撑的重要性在今年更为凸显。” 投资时需要分析“未来业绩成长能否支撑目前估值”。
结合定投策略化解择时难题。对于大多数投资者,估值指导下的定投是可行策略。基于估值的定投法(估值越低,定投金额越大)在回溯测试中显示,能有效降低平均成本。
但这种策略需要足够耐心。数据显示,2011年11月开始定投沪深300,到2015年6月累计收益率可达110.70%,但这是“在近3年低迷市场上坚持定投”的结果。投资早期不必急于止盈,因为盈利金额较小,赎回意义不大。
建立多维度决策体系。除了估值,还需考虑宏观经济周期、产业政策导向、市场流动性等因素。对于行业指数,更需要深度行业研究,估值只能作为参考而非决定因素。
止损止盈纪律同样重要。当定投进入中后期,随着资产积累到一定规模,新增份额摊平成本效果减弱,适当的止盈策略成为锁定收益的关键。目标收益法、技术指标法、分批止盈法等都是常用方法。
结语:在量化指标与质化判断间寻求平衡历史估值是指数基金投资的重要导航设备,但不能成为唯一依赖的罗盘。它提供了市场相对位置的坐标,却无法预测航行途中会遇到的风浪与暗流。
霍华德·马克斯曾提醒投资者:“证券市场的情绪波动类似于钟摆运动”。理解这一规律,我们就能更平和地看待估值波动——低估可能持续更久,高估也可能进一步膨胀。成功的指数基金投资者,会将历史估值作为安全边际的参考,同时关注企业盈利基本面、行业发展趋势和整体市场环境。
在投资世界里,没有单一指标能预测未来。历史估值给予我们概率优势,而真正长期收益来自于对企业成长的理解、对市场波动的利用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掌握这一平衡点,指数基金才能真正成为普通投资者积累财富的利器。@天天基金创作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