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热点摊开业啦#
@国泰基金 彭凌志经理
一、热点观察:AI正从“技术突破”走向“产业落地”
最近关注到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将AI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列为国家战略。当前AI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1. 智能体(Agent)技术重构人机协作模式
- 智能体从“工具”升级为“伙伴”,能自主规划任务(如360的智能体蜂群可模拟岗位分工完成复杂任务)。医疗领域已有AI医生助手实现24小时在线问诊,缓解基层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 疑问点:智能体技术是否可能率先在特定行业(如客服、医疗)形成规模化盈利模式?基金在评估相关企业时,更关注其技术独特性还是商业化落地能力?
2. 产业大模型成为赋能传统行业的核心引擎
- 大模型从通用走向垂直领域,例如在生物制造、新材料研发中压缩研发周期,或在工业质检中提升效率。国泰新经济基金重仓的半导体设备公司(如中微公司、北方华创)是否受益于AI驱动的智能制造需求?
3. 低空经济与具身智能开辟新增长极
- 低空大模型融合地理信息与飞行控制,助力物流无人机集群协同;具身智能(如工业机器人)正通过多模态学习实现物理世界任务执行。这些领域当前技术成熟度如何?基金如何平衡其长期潜力与短期估值风险?
二、投资困惑:AI高景气与基金波动如何权衡?
国泰新经济基金今年以来收益超26%,但近一周回撤达-5.67%,且持仓高度集中于电子行业(62.61%)。这种波动是否反映了AI赛道的高弹性特征?作为投资者,我们应如何理解以下几点:
1. 持仓集中度与风险控制
- 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占比73.21%,虽可能放大收益,但也需承受行业波动(如近期芯片板块调整)。请问基金经理在行业集中和分散之间如何权衡?是否会考虑增加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新兴AI场景的配置?
2. 技术迭代与投资节奏
- AI技术更新迅速(如多模态大模型、存算一体芯片),基金如何避免投向后发劣势企业?是否更青睐已实现现金流的技术应用层公司(如AI医疗诊断),而非底层技术研发公司?
3. “人工智能+”与政策导向的协同性
- 国家强调“自立自强”与应用导向。基金在选择AI标的时,是否将政策支持度(如国产替代、数据安全)作为核心指标?如何评估企业应对伦理风险(如算法偏见)的能力?
三、个人诉求:期待彭经理的深度解读
作为长期持有人,我认可基金在半导体领域的前瞻布局,但也希望了解:
1. AI第二波机会的判断
- 当前市场更关注智能体、低空经济等“AI+实体”场景,基金是否会调整持仓结构以捕捉这些新方向?
2. 对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 对于看好AI赛道但担心波动的投资者,是否可通过定投或组合配置(如搭配低风险债券基金)参与?
结语
AI正推动一场“经验时代”的变革,而投资需兼顾技术创新与风险平衡。期待彭经理分享对AI产业脉络的洞察,以及国泰新经济未来的策略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