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回到本轮创新药板块上涨的核心逻辑,年初以来中国创新药的加速出海,是这轮创新药板块上涨的力量。
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数量占比显著提升,在首付款超过0.5亿美金的全球大药企的创新药交易中,从中国企业引入的数量占比在2024年达到27%,2025年前三季度该比例已经达到38%。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交易收入和对未来销售分成预期使得创新药企业的估值节节攀升。
我们认为,这种交易的可持续性将影响本轮创新药产业周期的时间长度以及股价的表现。对于未来趋势如何,可以从买方的购买意愿、能力以及卖方的产品力进行分析。
从作为买方角色的跨国药企角度看。首先,“专利悬崖”迫使跨国药企急需补充管线。未来五年,全球头部跨国药企将有超过1000 亿美元规模的重磅药物陆续失去专利保护,面对仿制药的冲击,它们必须通过授权、并购或合作快速获取新药资产以维持业绩增长。其次,跨国药企现金储备充裕,资金成本下降。
受益于加息周期尾声和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提升,跨国药企手握大量现金,愿意投入大额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进行商务拓展交易,这为大规模的授权和并购提供了资金保障。
从作为卖方的中国创新药企业维度看,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显著提升,全球认可度上升。近几年,中国在ADC、PD-1双抗等前沿技术上取得突破,临床数据多次实现“头对头”优势。2024‑202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IND分子中,超过50 %来自中国,这显示中国研发管线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创新药企业研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在临床前候选化合物阶段,中国领先企业只需要12-20个月,海外行业平均值为24-36个月。在临床入组阶段,速度大约是海外行业平均值的1.8-5倍。在研发成本方面,美国研发一款新药平均耗资26亿美元,而中国药企通过低成本人才、快速临床试验和灵活政策,可将成本压缩至三分之一。
我们认为,药企之间的交易行为是建立在新热门技术出现,中国效率提升以及跨国药企巨大的购买意愿上,具备较长时间的可持续性,这是中国医药产业的机遇。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二级市场似乎忽视了创新药研发的BD合作的巨大风险,比如在早期研发阶段,市场就视产品研发成功并给与极高的估值,这或许对创新药管线的BD时间与金额都过于乐观,导致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预期差,造成股价波动,从这个角度看,创新药又存在一定的泡沫。
中国创新药行业风雨兼程20余年,得见一线天光。作为医药产业的投资人,我们希望可以从中挖掘出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品与药企,努力为基金持有人追求并把握创新药行业成长带来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