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多暴跌!
现在的A股已是奇迹了。
我之前给大家分析过数据——A股历次牛市,每隔4~9个月必有一次10%级别的回调。
可从今年4月至今,A股就没出现过一次超过5%的回调。要么一路向上,要么平稳震荡。
所以我是觉得,如年底前有些调整,完全在情理之中。即所谓「牛市多暴跌」。而这并不意味着牛市的结束。
我也不会去躲这种回调。道理很简单,以上只是统计学规律,而非必然事件,万一没有回调呢?
关键在于,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是「有风险的回调」,什么又是「看到机会的回调」。
2020年,你买个存款或债券,收益率能轻松上到3%~4%甚至更高。
彼时,消费、医药、新能源和科技,一堆50~200倍PE的公司股价在回调。这种回调,确实很可能是牛市的结束,是下跌的开始
2025年,你只能买到1~2%的存款和债券。
可港A股除了科技和小微盘,多数公司的PE都在20~30倍以内。此时的回调,显然更应该看到机会,而不是风险
A股上到4000点后,咱们已经减到6成仓。目前投资机会还在B-,如能跌到B+投资机会(投资机会从好到差为S、A、B、C、D),会重新提高仓位。
港股科技那边,投资机会已经到B+了。组合会轻微加仓,如跌出更好的机会,再多加仓。组合上一次加仓港股科技,还是去年12月和今年4月的两次下跌。
我们会借助港股通科技指数买入港股科技股。因为目前看来,港股通科技指数普遍强于恒生科技。
这里也简单科普下。港股通科技指数共有3只,由3家指数公司发布:中证港股通科技、国证港股通科技和恒生港股通科技。
港股通科技和恒生科技的核心权重股一致,都是腾讯、阿里、小米和美团等港股科技公司。主要区别在于,港股通科技的选股池限定在港股通股票里。
很多指数会过拟合——即强行调整指数的编制方法,把历史走势搞得比较好。可正式发布后,表现并不好。
所以我重点考察的是指数正式发布后的走势。
一种是牛市起步的情景。下图是2021年3月以来,四者的走势(2021年3月,除恒生港股通科技,其他三只指数均已发布)。
收益率方面,恒生港股通科技(-3%)>国证港股通科技(-11%)>中证港股通科技(-22%)>恒生科技(-31%)。
最大回撤方面,恒生港股通科技(-62%)<国证港股通科技(-68%)<中证港股通科技(-69%)<恒生科技(-71%)。
综合而言,恒生港股通科技第一,国证港股通科技第二,中证港股通科技第三,恒生科技第四。
另一种是熊市起步的情景。下图是2023年7月以来四者走势(2023年7月,四只指数均已发布)。
看收益率,恒生港股通科技(70%)>国证港股通科技(66%)>中证港股通科技(53%)>恒生科技(38%)。
看最大回撤,恒生港股通科技(-35%)<恒生科技(-36%)<国证港股通科技(-38%)<中证港股通科技(-40%)。
综合而言,恒生港股通科技第一,国证港股通科技第二,中证港股通科技和恒生科技倒数。
总结牛熊市情形,就两点结论:
第一,恒生港股通科技的收益率和回撤控制都是最好的。
(同类规模最大的是广发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ETF,159262,联接A/C:025197/025198)
第二,3种港股通科技指数的历史收益和回撤,都要好于恒生科技。
中证港股通科技和国证港股通科技会在互联网公司之外,额外持有医疗和汽车股。
因此,如想要全面科技,可考虑中证和国证港股通科技;如想要实现对恒生科技的极致替代,可考虑恒生港股通科技。
最后,我再次提醒过于急躁的朋友。
你做的这个叫「投资」,不叫「储蓄」;你买的这个叫「股票基金」,不叫「存款」。
如果这点波动都忍受不了,又或者高位接盘了热门板块,那我建议还是尽早清仓。
因为就算大盘涨到5000点,这样的朋友最终也逃不过被收割的命运
原创不易、干货更难,还望大家多点赞、在看和分享支持。你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